海珠湿地为昆虫、鱼类等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地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春炜 陈秋明 黄士 实习生 杨梓跃 通讯员 吴美贤 曹思珺 谢惠强 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 近年来,广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志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让更多人可以享受到生态产品和发展红利。 保护城央湿地 修复城市生态 “来到这里,孩子一眼就可以看到最纯粹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大城市里有这么一方水土,太宝贵了!”家住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的刘心怡,几乎每周都会带家人来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游玩。她说,在这里可以观鸟、观鱼,近距离接触本土原生花卉和生态系统,对于城市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放松”。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城市生态的保护修复非常重要。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近年来广东积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个案。它的总面积为1100公顷,相当于3个纽约中央公园、4个伦敦海德公园,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绿核,被誉为广州“绿心”。 秉承“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以及“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理念,海珠湿地近年来积极开展一系列湿地修复与保护措施,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昆虫、鱼类等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地,进而成功吸引大批野生鸟类在此觅食停歇,使得这繁华的特大一线城市中心区,生物多样性也能显著提升。广州有了一颗强壮的“绿心脏”。 成为资源宝库 开展科普教育 良好的生态环境影响着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切实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可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最深。 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资深自然教育导师刘雪莹介绍,海珠湿地已经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生命乐园,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据介绍,截至2022年8月,海珠湿地分布有植物835种, 鸟类从72种增加到187种,鱼类提升至60种,成为粤港澳鸟类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这些都将是这座城市难以估量的财富。 据介绍,海珠湿地还积极探索“湿地+”功能,开展丰富的自然课程,实施自然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三进战略。近六年来,海珠湿地与500多个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搭建合作联系,常态化开展生机湿地、农耕体验、湿地研学等系列精品课程,为不同年龄群体提供形式丰富的科普教育,共开展精品自然教育课程及大型科普活动3000多场次,参与者达200万人次,成为繁华都市的自然教育乐园。 海珠湿地的“广州绿心”效应正不断扩大,“朋友圈”不断扩大。据介绍,广州海珠区将以此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