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657个,这是截至2022年5月教育部公布的两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的总数,而更多的虚拟教研室还在陆续涌现。8月28日,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粤港澳多学科融合虚拟教研室成立。全国性的虚拟教研室数量可观,区域性的虚拟教研室也不遑多让。建设得热火朝天的虚拟教研室究竟是什么?目前建设进展如何?虚拟教研室如何化“虚”为“实”,落地生根?(科技日报9月6日) 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建设一批类型多样、动态开放的虚拟教研室,建强基层教学组织,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虚拟教研室,形象点说,就是拉课程群。全国性虚拟教研室,就是把全国各高校这一课程的老师拉进一个群里,由资深的教授担任“群主”,通过文字、语音、视频、专题讨论、直播等不同方式,交流上好这一门课的经验,共享教学资源。毫无疑问,如果这个课程群十分活跃,群里的教师围绕如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充分交流,便有望整体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水平。对于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入群”将获得宝贵的学习机会。 但是,这是对虚拟课程群的理想期待。就如生活中的微信群一样,一个群要做到长期活跃,不但需要“群主”给力,也需要群员积极发言。虚拟教研室本质上是工作群,要让工作群人气旺,首先必须解决教师参与虚拟教研室工作的内驱力问题。即教师要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需求,进而希望通过虚拟教研室提升自己。 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是由一所学校为主导的,这既有好处,又有弊端。好处是,由具体学校作为“群主单位”,责任比较明确,“群主单位”会整体规划虚拟教研室活动。而弊端则是,其他学校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可能并不高。这涉及根本的“利益问题”,建好虚拟教研室,最终是谁的功劳?这样的问题貌似上不了台面,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跨校合作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建设虚拟教研室,具体牵头单位,是把这作为本校的荣誉的,如不少高校报道“我校再获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我校三个虚拟教研室入选国家虚拟教研室建设”等。 “重入选,轻建设”,把入选作为建设成就,这是我国高校对待建设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设虚拟教研室,必须克服这一问题,否则,虚拟教研室的群好拉,工作却不一定好开展。建设虚拟教研室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这也就需要进一步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教师并不重视对教育教学的投入怎么办? 虚拟教研室的虚拟性质,决定了教师参加虚拟教研室的活动,更多出于教育荣誉感,有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内驱力。而这恰恰是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由于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发表论文、申请课题、申请专利等学术研究指标作为最重要指标,而参与本科教学,大多只是工作量的要求,因此,不少高校教师并不愿意在教学中投入太多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创新。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这样“吃力不讨好”,一方面影响自己开展学术研究,获得可以晋升、评审职称的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则因为对学生严格要求,反而不受学生待见,在考研、就业等压力下,有的学生并不重视非考研科目的学习,如果教师要求严格,学生还认为是为难他们。 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对教育教学的重视问题。每所高校,都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要求所有教授必须给本科学生上课,并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以此引导教师把精力用到教育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严把教学质量关。在这样的办学环境中,教师也才会高度重视可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教学研究活动,热爱教学,研究教学,虚拟教研室才会实起来。 (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
-
即时新闻
让虚拟教研室“实”起来
关键在激发教师内驱力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9月09日
版次:A07
栏目:今日论衡之教育观察
作者: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