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泳 陈寅恪晚年的学术助手黄萱是厦门鼓浪屿人,出身名门,各方面修养都很好。陈寅恪对她的工作非常满意,评价是“学术水平很高”。陈寅恪在《关于黄萱先生工作鉴定意见》中说:“我之尚能补正旧稿,撰著新文,均由黄先生之助力。若非她帮助我便为完全废人,一事无成矣。”诚哉斯言! 黄萱晚年从中山大学退休后定居厦门鼓浪屿,2001年5月去世。黄萱去世后,家人将她生前所用书籍及在陈寅恪身边工作时的笔记捐赠给了厦门图书馆,我先后三次专门去参观了这些捐赠的宝贵学术资料。特别是黄萱的笔记,可谓将来研究陈寅恪生平及学术的重要史料。 黄萱笔记中,有时会抄录熟人的诗,偶而也录自己的诗。如1957年6月,黄萱作过一首和陈寅恪《丁酉五日客广州作》的七律,全诗如下: 老大谁宜时世妆, 是非纷泊任评量。 闲看急水舟争渡, 难补青天手不忙。 续命缕丝怜断缦, 当筵舞袖笑郎当。 随人未敢论长短, 辜负平生戏几场。 陈寅恪晚年做过许多诗,古典之外用了许多今典,黄萱笔记中留下了一些痕迹。可以推测,陈寅恪和黄萱谈过自己诗中的今典,黄萱虽未直接记录下来,但在工作过程中,她记录的陈寅恪谈及查阅报刊等线索,对我们理解陈寅恪晚年诗,很有帮助,如陈寅恪要查1957年4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的《一位生物学家对文字改革的意见》,这是《光明日报》记者对著名动物学家秉志的访问记,说明陈寅恪非常关心文字改革问题。另外,黄萱对当时社会现实也有敏锐观察,她笔记中有一首题为《书所见》的五古,写当时在中大挤车的感受,真实而又风趣,不失为当年中大教员生活的生动写照,诗前有一小序:“交通工具供不应求,大卡车转调加入载客工作,仍拥挤不堪”,全诗如下: 一辆大卡车,载客驰南北, 冒雨过江来,人如鑵中鲫, 既无门与窗,漆漆一团黑, 帐篷湿且低,气味闻不得, 个个赶时间,谁敢不沉默。 独有一少妇,支颐坐车侧, 皱紧双眉头,低声频叹息。 寄语如花人,何为多郁抑, 车子去若飞,拥挤只片刻, 路旁等车人,对你有羡色。 陈寅恪和黄萱说过,诗若不是有两个意思,便不是好诗。陈寅恪晚年诗,多用今典,恰是此话的最好注解。黄萱笔记中还有一处记陈先生语录:“朱子与顾亭林都是诗人,但都没有风趣。”此话对理解陈寅恪晚年诗也很有帮助,风趣和游戏的边界有时很难分清,强调风趣,说明自己作诗确有自觉的今典意识。 黄萱这首《书所见》既真实又风趣,揆之常理,有可能给陈寅恪先生讲过,她记在笔记中,虽未必是要长久保留的意思,但足证黄萱是有诗兴的人,用风趣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感,让她和陈寅恪平时的交流更多了共同语言。
-
即时新闻
有诗兴的人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9月20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谢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