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我的县长父亲》获“廉洁文化主题征文”一等奖,引发争议。据报道,山东省德州市作协日前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征文获奖名单显示,一篇题为《我的县长父亲》的散文,获得一等奖。该文因取名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获奖作文《我的区长父亲》类似,引发部分网友嘲讽,并质疑此次评选的公正性。随后,德州市作协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 删除获奖信息和链接,不是好做法。如此一来,只会让人怀疑德州市作协心虚,在评奖时确实存在不公。而事实上,但凡读了《我的县长父亲》一文的人,恐怕都会觉得这篇文章获奖,实至名归! 《我的县长父亲》的作者名叫于忠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禹城市支行退休干部。在文中,她用朴实的笔触,深情诉说父亲于志明的革命历程、先进事迹和廉洁故事。 于志明生于1929年,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禹城县县长等职。通读全文,可发现于志明确实是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比如他当禹城县长时,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改变沙碱地,他的日记里出现频率高的字眼就是种树、打井、抗旱、改碱,下雨之后出苗率等。 无论是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浮夸,还是忙着和百姓秋收秋种而无暇照顾生病的妻子;无论是帮扶烈士的亲人,还是明知那年的新兵将开往北疆,随时可能参战,仍把年仅16岁的儿子送入军营,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好干部的高大形象。此外,从“抠门”“一根筋”等描述看,于志明一身正气、不徇私情。一言以蔽之,于志明对党忠、对群众爱、对家人严,是一位可敬的清官,也是一位有作为的能官。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于志明心中装着群众,群众对他念念不忘。这样的干部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未来,都是群众需要的干部,都是深受群众爱戴的干部。因此,《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获奖,当之无愧。 德州市作协删除获奖信息和链接,并不明智。正常的做法,完全可以直面所谓的质疑,不被所谓的舆情吓倒,开诚布公地阐明立场。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既对作者不公,也对于志明不公。有网友说:“这篇文章非但不应该被删除,还应该加大传播,尤其是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甚至还应该被拍成影视剧。”诚哉斯言! 德州市作协删除获奖信息和链接,大概是害怕舆情。要厘清的是,有些舆情不值得敬畏。网上有个别网友缺乏理性,甚至是无理纠缠,他们习惯于望文生义,未窥全貌便信口开河,如果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正常工作就没法开展了。 当然,具体到此事,不能忽略一种厌恶特权的社会心理。影片《夏洛特烦恼》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袁华作文得了全区作文比赛一等奖,作文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观众一听就知道讽刺特权,便忍不住一笑。而在现实中,各种变相特权并不乏见,令人痛恨。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还强调:“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显然,这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谆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不享受特权,不让子女享受特权,“我的区长父亲”之类的梗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首先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解决不好,就很难说真正加入了党组织。如果半心半意为人民服务,那也只是加了引号的党员。”这是于志明生前留下的一句话,这话值得品读。致敬于志明,像他那样做个好官,应是当今干部的价值追求。而当务之急,就是让更多人知道于志明这个人,让他的事迹广为流传。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要“感谢”德州市作协删除获奖信息和链接,此举无意间让更多的人阅读了获奖散文全文,了解到了于志明这个好官。 (作者是北京知名时事评论员)
-
即时新闻
《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实至名归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9月20日
版次:A07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