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河图》的“玫瑰”及其他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0月23日        版次:A11    栏目:【不知不觉】    作者:钟红明

    

  

  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当周约瑟还叫周大泉的时候,他的“亲娘”是墙角的一只蜘蛛,他要叫自己的娘为“干娘”。在黄河边的泺口小镇,一棵树,一眼水井,墙角一块经年腐朽的木头,或者房顶上的一块瓦片,都可以成为一个孩子的“亲娘”,庇佑体弱多病的孩子健康成长。

  《收获》长篇小说2022秋卷刚刚刊发的常芳的长篇小说《河图》,勾陈重述辛亥革命的一段历史。如同作品当中一个章节的“玫瑰”,这部作品也如同一支带刺的玫瑰,让一个百年前的故事,重新绽放在世界面前。

  对历史的不断检视,对人性的不断反思,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与动力。《河图》以辛亥革命为小说背景,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和一个错综复杂的地域写得栩栩如生。偏方、幻术、神话传说,在这部文本里交互织成,从宏观的设计构架到充满年代感的细节,一方面给读者提供了新颖的语言和技术;一方面提供了足够反观自身处境的历史范本。我们亦由此看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与迎面而来的整个世界所产生的种种冲撞。正像小说中所写的,“万物都有自己的难处”,每个人都在为那些凡俗的长夜与信仰的坚韧作证。

  波澜壮阔的世界,惊心动魄的历史。革命时期的人间万象,静水深流下的鱼眼漩涡。《河图》给我们提供了新鲜的阅读经验——水鬼黄三冠每天打鱼不超过一百条,如果不够,他会把身边的人变成鱼;南怀珠的第一次失踪是因为马戏团的表演让小镇的人疯狂,人们争相交钱为了抚摸一下“织女”星;《女子周报》的主笔咸金枝,因为开绸缎庄的丈夫不支持独立,登报声明与丈夫离婚……

  小说中,美国工程师戴维用西班牙语写下的《泺口日记》,与真正的历史形成互文,实现了作家“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的叙事目的。正如评论家王春林所说的,体现了“作家意欲全方位、立体化地对辛亥革命前后那一特定历史时段的社会生活,做一种全景式艺术呈示的高远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