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走进劳动一线·对话大师”系列视频上线受关注和赞许

直击“守艺人”工作一线 向学子传递匠心情怀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1月13日        版次:A16    栏目:    作者:陈晓璇、林文惠

     广东省名中医孙升云:年近六旬的他在治病救人的一线奋战了一年又一年,以持之以恒的学习嵌入职业发展的坐标,登攀新高度。

     全国技术能手黄宇亨:游走于珠光宝气间,精深于宝石切割技术。把宝石切割这项发现美、挖掘美、创造美的工艺传递给更多学生,也将工匠精神继续接力传递下去。

     非遗钩针编织传承人王娟:让创新成为传统手工钩针编织技艺的亮丽底色,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坚守着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与初心。

     石湾陶艺大师曹锋明:用陶艺作品传达自己的情感与信念,传递的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精髓,展示陶艺这项非遗技艺的无穷魅力。

     盆景大师陆志伟:古稀之年的他仍精神矍铄陶醉于培育植株与修剪枝叶之中,表达的是对岭南盆景艺术这一非遗的传承与坚守。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实习生 林文惠

  图/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 提供

  

  2022年羊城学校劳动教育职业体验活动——“走进劳动一线·对话大师”系列视频近日正式上线羊城派app,系列视频以沉浸式讲座视频的形式分五期推出,以一线“守艺人”最生动的奋斗故事向广大中小学生传递匠心情怀,一帧帧劳动一线真实感人的画面,记录着大师们以匠心回应新时代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召唤。

  2022年羊城学校劳动教育职业体验活动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承办,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协办。该系列视频是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倾力之作,深入多个行业的大师工作室采访拍摄,用镜头捕捉下最真实的创作过程,对话大师工匠的初心与坚守。系列视频推出后受到了业界的极大关注和赞许。

  

  守艺·学与练打下坚实功底

  

  一门精湛的手艺和技术如何修炼而成?是日复一日地学习钻研,是年复一年地摸索探索。孙升云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教授和主任医师,曾先后获评“广东省名中医”“南粤最美中医”“羊城好医生”等。年近六旬的他在治病救人的一线奋战了一年又一年,也以持之以恒的学习嵌入职业发展的坐标,登攀新高度。“医学是个终身学习的职业,继续教育一直伴随着我们。”孙升云如是说。

  入行20载,黄宇亨游走于珠光宝气间、精深于宝石切割技术。对于学习,他也有着相似的感悟:“从自身的职业角度来说,自身的切割技术需要我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训练,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工艺水平。”现如今,黄宇亨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宝石切割的教学研究以及珠宝首饰技术的相关研究,并作为一线教师参与教学工作,把宝石切割这项发现美、挖掘美、创造美的工艺传递给更多学生,也将工匠精神继续接力传递下去。

  不同的岗位,同样的匠心。陆志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盆景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早在1963年,15岁的陆志伟就正式开启了他的盆景创作之路,承袭父亲对盆景艺术的匠心与热爱。如今已过古稀之年,仍精神矍铄陶醉于培育植株与修剪枝叶之中,在看似简单却很需要技艺的工序里写下了自己日复一日的坚守。这份坚守始于热爱,这份热爱也在经年累月里流进了陆志伟血液,融入了血肉,滋养着他内心的工匠精神。

  

  传播·让传统名片扬帆出海

  

  如果只是守住技艺,留住匠心,对于一门技艺的长远发展来说,还远远不够。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关注它?这是所有技术、工艺和文化共同留给其传承者的课题,也是需要引起全社会思考和讨论的话题。

  广州市白云区非遗项目手工钩针编织的传承人王娟深以为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使得王娟致力于做传统钩针技艺的传播者,将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带向更远的地方。王娟表示,她每次出国参展或者旅游,都会选择背上自己所创作的包包。“它无形当中就成了一个名片。”在王娟身上,一个背包装载的不只是旅途中必备的物件,其背后更承载了更深远的文化内涵。背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包包,还为王娟网罗国外客户创造了先机,在贸易往来间让非遗技艺走出国门,让更多人看见它的魅力。

  王娟用手中的钩针与毛线,还编织出了一条非遗进乡村之路。她以送教下乡的形式,拓展了钩针编织技艺传播的广度,让更多人得以接触到这项技艺,让更多人得以接受专业的指导和培训,激活传承者队伍的“一江春水”。在走好技艺传播与传承的路上,王娟还走活了乡村振兴路,如此授人以渔,为无法外出打工的村民提供了新的经济来源,带动了村民的灵活就业。

  与王娟一样,孙升云也走在推动文化传播的康庄大道上。作为医者,孙升云身体力行,利用义诊这一重要途径,将中医药文化推广传播出去。从进社区到进工厂,甚至逐步走向海外,孙升云一直紧紧跟随着国家惠侨医疗团的脚步,带着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和其他中医诊治理念,把义诊的足迹拓展到南非、泰国和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给五湖四海的侨胞带去健康的曙光,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医的强大力量,看到了中医药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创新·解码传统手艺新时代发展之路

  

  清代诗人赵翼有云: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如此,世间的事物与思想都在争一个“新”字,万物在飞快流转的时光里不断更新。对于一门传统技艺来说,显然也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大力推动创新才能将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开、迈得更大,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创新有道,青年陶艺工匠曹锋明将创新的落脚点放在题材上。艺术来源于生活,曹锋明的创作不拘泥于传统的动物与景物,他还从生活的宝库中汲取灵感,以真实的生活场景为创作素材,以艺术化的手段留存住有意义的画面。时代楷模黄文秀主动投身家乡脱贫攻坚一线的事迹令曹锋明动容,为此,他创作了陶塑作品《最美的青春年华》。在曹锋明的作品中,扶贫干部黄文秀与村民同坐在一张板凳上,笑意盈盈,正在了解村民家中的收成情况,同时双手持纸笔记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正也激发了曹锋明的创作灵感,以此为契机,曹锋明创作了《常回家看看》系列作品,以陶塑的形式还原了一家老小重聚的场景,温情的画面中洋溢着激动与喜悦。曹锋明以《常回家看看》系列作品向广大社会发出了有温度的呼唤,呼唤大家有机会多回家关心和陪伴长辈。

  创新有道,在手工钩针编织上有一技之长的王娟则是将重心聚焦于产品样式上的创新。饺子包就是王娟的得意之作,顾名思义,饺子包的灵感自然是源于饺子这种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食物。王娟设计的饺子包融合了多种传统手工艺,包的主体部分采用的是钩针编织工艺,皮雕和彩绘的加入则起到了装饰作用,手缝线、木手柄等的结合进一步丰富了饺子包的整体美感。

  “传统手艺如果想走得更远的话,一定要有设计的理念、创新的思维、跨界的操作,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它,让它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能装扮生活并带来幸福感的这样一门手艺。”王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坚守着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与初心,锐意创新,承袭匠心,让创新成为手工钩针编织技艺的亮丽底色。代代匠人深耕细作,技术工艺的发展之春在工匠精神的加持下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