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徐乐加(左)在病房内巡诊并评估重症患者的用药安全 |
文/羊城晚报记者 刘欣宇 通讯员 周晋安 图/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今年春节是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春节,羊城晚报记者走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冠重症病房探访一线救治工作。在现阶段保健康、防重症关键期,因多数住院病人高龄且患有基础病,用药安全成为重要救治环节之一,有这么一群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的“白大褂”,他们春节24小时日夜奋战供药不停,并及时发现、解决、预防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尽最大限度保护病人免受或减少、减轻与用药有关的伤害。 没有所谓神药、特效药,有的只是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个段子通俗地表达了目前医院的各科室景象——80岁的老人住进了儿科,妇产科病床上全躺着大老爷们。新冠重症患者分散收治到各个科室,是多数医院应对重症高峰的措施。这样的调整,实则也对药师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工作量大幅提升,以往只需要对一个病区的病人进行用药安全监护,如今在重症高峰时期,一个临床药师就要覆盖14个病区的新冠患者。”徐乐加是一名临床药师,她告诉记者,由于很多非呼吸内科或者感染科都在收治新冠重症患者,医院为了确保医疗质量,成立了由省或市新冠救治专家组成员担任组长的5个新冠巡查专家组,其中特别将5名资深临床药师安排进组,负责巡诊、评估各个专科病房收治的重症患者的用药安全。 徐乐加说,在药师眼里,没有所谓的神药、特效药,有的只是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就在上个月,广州的张伯因感染新冠住进了重症病房,考虑到他还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徐乐加打起十二分精神审核用药医嘱,在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抗新冠病毒药物时,暂停了他原本服用的抗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加重张伯病情。顺利完成5天的抗新冠病毒药物疗程后,张伯病情稳定,已于年前出院与家人团聚。 “救命药”不能耽误一分一秒,还要提前一分一秒 “呼吸科来了一条医嘱单,患者需要全胃肠外营养液支持。”“感染科来了一条医嘱单,需要免疫治疗药物托珠单抗支持。”记者在医院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看到了来自全院病区的“求药”申请。在这里,每一位患者治病救命的静脉用药,都由药师审查、配制而成,制备完成后再通过负责输送的工作人员将药物及时送到病床。 “近期随着重症住院患者人数的增加,我们的每日配制量由平常的1800袋/天增加到高峰期的2800袋/天,增幅达55%。”静配中心的李碧花药师告诉记者,这里的药师每天6时45分准时到岗,8时30分产出第一批次临床用药,之后每隔一小时产出下一个批次。“我们尽管不是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护士角色来守护患者,但药师一样关心患者病情,一样和时间赛跑。像有些新冠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复杂,比如本应计划在第二批次使用药物,临床综合判断需要提前用药,静配中心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病人所需的药品安排药师加急调配,并于提前批次急送到病区。病人的‘救命药’绝不能出差错,更不能耽误一分一秒,甚至还要提前一分一秒。”门诊药师佘珊告诉记者,除了要处理线下患者的处方,药师还同时负责互联网医院用药咨询和续药处方的快递到家服务:目前线上用药咨询量将近翻了十番,药师24小时在线回答市民的用药问题;日均快递发货量也从200个涨到700个,为了保障72小时发货时效,药师在每天完成窗口工作的同时,需要加班加点完成快递处方的分拣、核对、封箱和发货,保证市民在家也可以享受医院药房同等价格、同等质量的药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