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萧红,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人生最丰富、作品最值得评说的女作家之一。她天生丽质,天赋文才,红颜薄命,感情曲折,颠沛流离。成名前的身世有很多谜团,文名雀起后往来皆鸿儒。她天生文才,但写作从不离时代苦难和故乡人民,令其至今为故乡人骄傲。鲁迅对她关爱有加。 萧红的文学语言极其独特,那种情感表达之真切,使她即使是想象式的描写,也如亲历般真实。1936年9月25日鲁迅逝世,萧红人在日本。听到消息,她在致萧军信中写道: “昨夜,我是不能不哭了,我看到一张中国报上清清楚楚登着他的照片,而且是那么痛苦的一刻,可惜我的哭声不能和你们的哭声混在一道。 现在他已经是离开我们五天了,不知现在他睡到哪里去了?” 对此萧军后来写道:“她信中问道:‘不知现在他睡到哪里去了?’这时鲁迅先生已经落葬了。这句天真的、孩子气式的问话,不知道它是多么使人伤痛啊!这犹如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死了妈妈,她还以为妈妈会再回来呢!” 读萧红著名的长文《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到同样的表述。在描述鲁迅先生去世的情景中,并不在场的萧红却这样写道: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十七日,一夜未眠。 十八日,终日喘着。 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他休息了”,这样一句平淡的讲述,却是一次沉重的记录,同信中“不知现在他睡到哪里去了?”的“明知故问”异曲同工。 这样一种优雅、真切、敏感、单纯又富有诗意的文学语言,随着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和一个时代的结束,无法传承地消散了。萧红的文字,将诗意流溢在叙事中,感情潜藏在白描的底部;叙事也并非都是亲见,想象的笔法里有比目睹、亲历更加纯粹的真切,让人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