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学期开学做核酸要避免形式主义问题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2月06日        版次:A04    栏目:今日论衡之民生探微    作者:熊丙奇

  □熊丙奇

  

  随着元宵节到来,“超长寒假”即将结束。新学期开学还要做核酸吗?多地近期均公布了相应方案,细节上各有不同。如福州教育局要求优化落实好疫情防控举措,要认真做好开学返校准备。返校前组织师生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应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的,须如实报告学校,并延迟返校。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其中的《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对校园疫情防控,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南》明确,高等学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除跨地区返校入学确有必要外,高校师生出入校门和校园公共区域不要求提供核酸证明;高校校医院设立发热门诊,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师生出入校门不再提供核酸证明,当感染者占比较大时,可以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停止线下上课、实施线上教学;同时,落实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等。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应转变管控思维,严格落实优化防控措施,做好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与服务,避免出现过度防控与形式主义问题。

  对于教育部门、学校要求学生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的,应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的,须如实报告学校,并延迟返校。有一些学生、家长对此并不理解,他们认为都“放开”了,没有必要再做抗原或核酸检测,这是多此一举。如有的父母已经感染,但孩子并没有症状,按要求不做抗原与核酸检测,但他们是“密切接触者”,也具有传染性,要求有症状的进行检测,这能防感染吗?

  考虑到各地感染情况并不相同,有的感染比例还比较高的地区,要求学生在返校前进行健康监测,如有症状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是有一定必要性的,这能避免学生带病进校学习,这也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不要鼓励“带病学习”,要重视身体健康。在感染比例较低的地区,则不宜再搞类似的健康监测、抗原或核酸检测,再搞这类监测与检测,就是搞过度防控,尤其是要求学生进行日报告,教师进行统计并日报告,这是形式主义,会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且并无什么实际意义。

  优化疫情防控,关键在于转变管理与服务理念,不能再延续之前的管控思维,而要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和服务。在疫情防控转段后,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与心理教育。放开之后,学生的卫生意识、健康意识不能淡化,而应该进一步强化,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要以“保健康,防重症”为重要原则,建立放开后的健康教育与管理体系。

  据媒体报道,疫情期间,有一条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热线,24小时在线,30余位咨询师轮班守护了3年,接听了3万多个求助电话。热线也覆盖近20所院校,面向20余万学生提供心理援助。热线所属机构的创办人林紫,有25年公益心理热线和线下咨询经验。她发现,3年里,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升约30%,来访者中,80%出现中重度心理危机,伴随自残、自伤、自杀等极端行为,自杀危机发生比例是之前的3到5倍。很多孩子选择躺平,仿佛变了一个人,有些孩子出现严重社交障碍,遇到人就绕着走,有学生写下8封遗书,试图自杀。这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高度关注。

  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增多,折射出不少学校和家庭教育,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在疫情期间改上网课,一定程度解决了知识教育的问题,但线上教育的不足也暴露出来。这也要求,在“放开”后,能不改上线上课的,就尽量不改线上课,不能再动辄改上网课。要重视给学生完整的教育过程体验,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