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智能与智识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2月19日        版次:A08    栏目:【拒绝流行】    作者:曹林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面对ChatGPT的强大智能,人们应该看到智识对智能的优势。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谈过智能、智识与智慧的区分。智能是什么?就是那种能迅速找到最佳答案的能力,很多所谓“小神童”、最强大脑、优等考生、高智商,无非都在这个层次,而人工智能将这种“迅速得出答案”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智识是什么?它与智能是反向的,智能是“把问题变成答案”,而智识则是“把答案变成问题”:为什么呢?是这样吗?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前提正确吗?深层次结构是什么?答案是不是错的?一个人知识的增长,观念水平的提升,认知的飞跃,就是在“把答案变成问题”这个反身性、批判性过程中完成的。智能需要“迅速求解”,而智识则有能力“延迟判断”,在延迟中“对判断进行判断”,从而提高认知的水平。不满足于既有答案,在“问题化”中挑战它,智识才有增长。智慧,就是智识达到一定高度后形成的、应对多变情境、由此及彼的答案通透力,看得通透,一语道破,高级的综合与高度的创造力。

  有人尝试与ChatGPT的对话:“请问,2+3等于几?”ChatGPT回答是5。若这时你说“不,我夫人认为2+3=6”,ChatGPT便会马上服软。你看,ChatGPT的能力,就是“你输入问题他给答案”,它只能应询而无能反问,更没有能力对问题提出挑战,只能借助“大数据”完成“小任务”,而不能像人那样有灵感创新,有“随机性的自适力”之智识悟性,在“小数据”触发灵感下完成“大任务”。再像人的机器,只是机器,只成按人输入的指令完成任务,而缺乏人那样的“有机反身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一个蠢问题?

  一个学者说:同机器智能的构成部分相比,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确实缺乏力量和速度,但恰恰正是这些“劣势”,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审美发生的机缘。因为美的发生是有机生命体受动(suffering)的结果,是生命体对于外界环境的受动性调适在意识层面的曲折反映。——是啊,这种“受动性调适”是人的智识思考天然所带痕迹,也是人相比于机器的优势,而不是反当为负担。看ChatGPT写的文案和那些答案,都特别“像那么回事儿”,但,跟一个人真正用心创作的东西,就是差那么一点意思。那一点“意思”,比的不是力量和速度,不是数字运算,而是心灵对美的观照,是一个有着丰富对话触角的生命跟外在世界对话,所生发的好奇、想象和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