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最近,多地学校因新冠感染、甲流等发布停课通知。2月20日,据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通报,截至2月19日18时,西湖区某小学二(3)班共有10位学生出现发热症状,抗原检测呈阳性,初步考虑为新冠感染。学校根据“乙类乙管”处置预案,发布班级停课4天的通知。此外,上海青浦、天津北辰、浙江宁波、浙江金华等多地,也出现部分学校部分班级因学生发烧停课的情况。 阳性、发烧、停课……这些细节组合在一起,很容易把人拉回到过去几年的防疫场景中去。因此,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这是不是意味着第二波疫情高峰又要来了?停课会不会再度成为一种常态?实际上,结合具体情况来看,这次多地出现的停课现象,与我们在过去三年所经历的停课,有着诸多区别。正如专家所指出的,对此大不必恐慌。 首先应该看到,这次多地的停课,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而且也都是在同时有多名学生有确切“症状”的情况下才实施的,所以,其影响面较为有限,与过去防疫期间系统性且以防御性为主的停课、线上教学,有着明显区别;其次,停课的原因,也并非都是因为新冠感染,更多是由于甲型流感。事实上,当前正是春季传染病的高发季。换言之,这次的停课现象,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不太可能成为大规模的常态现象。 原本影响并不大的停课,之所以引发不小的关注,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它激起了不少人心中的“防疫记忆”,从而对一些本来正常的行为,多少产生了“过敏”反应。比如,《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8年版)》就明确提出,流感样病例暴发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可减少或停止学校和单位的集体活动,尽可能减少和避免与发病学生、员工接触,避免全体或较多人员集会;必要情况下,可根据专家建议采取停课、放假等措施。从公开信息看,在出现新冠疫情前,也的确有一些学校班级因为甲流流行而停课的现象。由此可见,停课等操作,实际上并非新冠疫情防控的“专利”。机械地将停课等同于防范新冠,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科学的。 在很大程度上说,相较于停课是否会成为一种常态,更值得关注的实际是人们看待这类现象的视角和心态。要知道,世界上的传染病,或者说需要引起重视的流行病,远远不只有新冠。因此,既不必对过去的一些防疫措施“杯弓蛇影”,从而给一些正常的流行病防控措施添加不必要的社会压力,也不能因为不是新冠,就忽视对其他疾病的预防和关注。说到底,我们需要从过去三年的疫情恐惧中走出来,以更平和、科学的心态,看待后疫情时代的流行病预防。 当然,社会心态的复归正常,也离不开配套的流行病科普和相关防范措施执行的科学化和可预期。比如,即便是局部地区再次出现新冠感染者增多的情况,也应该严格恪守好“乙类乙管”的要求,避免防疫措施的加码和一刀切。像停课和线上教学,就不应该盲目扩大化。此外,经历三年的防疫,社会对于流行病的关注,可能由于长时间过度聚焦于新冠,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乃至行为偏差,也应该有相应的科普来给予积极的引导,以提升社会对于流行病预防的整体认知水平。 总之,当前的社会秩序正在加速回归正常状态,但社会认知和心态的调整,可能仍有一些滞后性。这一点,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
即时新闻
多地学校因新冠甲流停课
我们要从“防疫记忆”中走出来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2月23日
版次:A05
栏目:今日论衡之民生探微
作者: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