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东仲元中学:

不忘英雄来时路 传承新时代下的仲元精神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5月05日        版次:A07    栏目:家门口的红色学堂⑥    作者:王沫依

     仲元中学校园内的仲元像

     《仲元·永不褪色的红》演出现场

  

  文/羊城晚报记者 王沫依  图/受访者提供

  

  一生戎马的上将邓仲元,曾参与策动黄花岗起义等重要事件,为民族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在广州市番禺区,有一所学校以其命名——广东仲元中学(下简称“仲元中学”)。学校以纪念邓仲元为初衷,建校近百年的历程中,涌现了众多具有家国情怀的仲元学子,烽火岁月里,他们投身于爱国运动,而在和平年代,仲元中学不忘来时路,以独特的红色教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仲元精神。

  

  红色元素贯穿近百年岁月

  

  仲元中学的历史,可以说与红色紧密相连。仲元中学办公室主任林煜培向记者介绍,仲元中学建校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学校于战火中先后迁至韶关、梅州等地,并迅速组建了抗日先锋小组、学生自洽会等,通过歌咏、戏剧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支持党的方针,坚决投入到民族救亡图存的运动中。

  为仲元中学注入红色基因的,当属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实际上这一点从校名便可窥见,1934年,为纪念著名革命家邓仲元,仲元中学就此成立,并在不同时期涌现了一批保家卫国、奉献青春的仲元学子。1945年学校遭到日寇入侵时,时任校长梁镜尧身先士卒,组织力量展开抵抗;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员许克积极向学生讲述爱国传统和道理,并组织初三以上学生成立读书会……

  漫步仲元中学校园,可以发现不少红色元素。在原校区内的党建展示厅里,详细介绍了党的一系列光辉历程以及红色仲元校史,走廊的墙壁上,透过原创校史音乐剧《那年那月的仲元人》剧照,得以领略历史长河中仲元学子的风采,而在去年,全校搬迁至新校区,仲元广场上矗立着上将邓仲元的雕像,让先辈的精神时刻激励着莘莘学子。

  

  成风化人,在音乐剧中领悟家国情怀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一所学校的使命,红色教育应根植于整体的教育中。其中有显性的内容,也包括隐性素材的呈现。”谈到学校的红色教育,仲元中学副校长林少媚向记者提到,学校基于校史,创作了《那年那月的仲元人》以及《仲元·永不褪色的红》两部大型音乐剧。

  这两部音乐剧均由仲元中学教师周曼茹担纲编剧、导演,完成作曲等工作,前期剧本的打磨就历时长达两年,其中《仲元·永不褪色的红》整部音乐剧共12幕,真实地再现了仲元中学时任校长梁镜尧带领学生抵抗日军入侵的故事,70余名演员中除了5位教师,其余均由仲元学子呈现。

  记者采访了高三学子孙尹泺,她是《仲元·永不褪色的红》剧中许克学生杏芳的扮演者,她对记者表示,自己自入校以来就对校史有所了解,但通过参与表演,才真正地领略了梁镜尧、许克等前辈在峥嵘岁月中的付出和行动。

  “我们有幸见到了许克老师的儿子许杰先生,他颤颤巍巍地走上台阶与我们合照,我与他交流时,他紧紧握住我的手,对我讲述了自己与杏芳本人的故事。”孙尹泺坦言对自己触动很深,“仿佛历史此刻又鲜活地出现在我面前,让我真切感受到它的传承与厚重。”

  

  课堂内外:红色教育正“润物无声”

  

  如何依托校园红色资源开展一系列活动,是仲元中学在思考和实践的事。据仲元中学团委书记华倩介绍,学校每年都会在清明节时带领高一学生前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扫墓,纪念邓仲元等杰出爱国先辈。而在今年,这一形式有了创新,除了高一学生外,校内还同时在仲元广场举行了纪念活动,校长邓胜旺以及学生代表的发言铿锵有力,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教师和学生代表向邓仲元雕像献花,表达敬仰之情。

  正如林少媚所言,红色教育隐性地融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学校格外注重师风师德的建设,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注重自身的言行和品德端正,也将红色教育融入教学主阵地——课堂,尤其是与历史、政治等科目相结合,带领学生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在现场,我们还见到了音乐老师范晨,她也是《仲元·永不褪色的红》的参演者之一,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洗礼。而今年三月“英雄花开英雄城”的舞台上,交响乐团团队在范晨的带领下表演了《木棉红》《我的中国心》《东方之珠》等曲目,“一方面对学生的表演和认知水平提升有所帮助,另一方面能够在这些作品中切实地提高孩子们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范晨这样表示。

  

  红色名片

  

  代表人物:著名民主革命家邓仲元、抗日战争时期时任校长梁镜尧、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员许克

  红色活动:

  ●原创校史剧《那年那月的仲元人》《仲元·永不褪色的红》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

  ●广州市档案馆(大学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拓展研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