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芳 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郑天锡,1916年获伦敦大学学院法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当律师,后曾任京沪多所大学法学教授,国民政府大理院大法官,司法部次长,国际联盟法官,驻英大使,是著名法学家和外交家。但人们更津津乐道的,却是其名厨轶事。 较早记述这一节的,是著名学者,同时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缔造者和首位中央主席马叙伦: 崧生福建人,善别味。其庖丁治馔美。时广东郑天锡、黄晦闻、浙江陈伏庐丈及汤尔和、余越园、蒋梦麟,皆与崧生善。有一时间,轮流为东道。每星期一会。限费不多而馔必精美。然唯崧生与天锡家为最佳,天锡且自治馔,材料必校锱铢也。每会高谈大嚼,极酒酣耳热之兴。 有记者回顾民国时北京高校教授的生活情形说: 先从法商学院说起:因为这里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人材也最多。大概说来,教授们和高级的职员,多半是北平的高等法官和著名的律师。如现任的司法院正副长王宠惠博士和石志泉先生,现任的驻英大使郑天锡博士和已故著名大律师刘崇佑先生,现任的最高法官谢瀛洲先生和北京政府时代的司法总长江庸先生等等……他们还有一种积习:就是讲究饮食和听剧……郑天锡博士除自备优美家厨之外,还能够自己做几个拿手的广东菜,但那是非酒逢知己不轻易吃得到的。 同样曾任司法部次长的著名法学家、大书画家余绍宋,更是亲承其惠,亲尝其味,在日记中记载: 1921年9月14日:散值后到郑茀庭处应其招宴,肴馔甚精美,酒皆西洋多年名产,甚醇厚,不觉过量。 1922年1月25日:傍晚应郑茀庭之招饮,同座皆粤人,终席未尝作官话也。 1923年11月30日:夜陆棣威借郑茀庭家请饮,菜甚好,饮又过量。 1926年2月14日:往王亮畴处、郑茀庭处,在茀庭处中饭,粤人谓之开年,肴馔颇好。 1936年10月,郑天锡当选为国际联盟国际常设法院法官,除1945年短暂回国重任司法行政部次长外,1946年8月即出任中国驻英国大使,1950年1月去职留居英国直至终老。 1938年冬,同为著名法学家、外交家兼实业家的香山同乡程天固奉命以外交专员名义整顿各驻外使馆,1939年7月6日道经荷兰海牙时,“蒙我国海牙法官郑天锡博士招待。他本藏有法国五十年以上之旧白兰地酒二樽,他本人又是一个素有研究之烹饪家。于我抵达时,他亲自入厨,弄了数味拿手好菜,拿出两樽酒共饮,并说这两樽酒,藏之久矣,今得吾兄到此,知亦善饮者,故与畅饮云云。我在欧洲,多食西餐,今得一享本国风味之嘉肴,和法国陈年之美酒,其喜可知。诚孤寂旅行中之一乐也”。 郑天锡出任驻英大使后,轶事更多,媒体也加以渲染报道。中央日报特派伦敦记者徐钟珮说,时任英国外相贝文,常去伦敦中国饭店用餐,但始终不识中国菜单。一天和郑天锡见面谈起中国菜,贝文就说你们有一菜味道正好,非鸡非肉非鸭,他只知道是“第八号”——中国菜馆为怕外国顾客记录菜名麻烦,常把菜单编号数,由侍者帮着解释这一号是什么菜。如果顾主碰巧吃到一道合他胃口的,则不必记菜名,只要记好号数,下次进门一说号码,侍者就知道是哪一道菜了。郑天锡听贝文一说,即胸有成竹约他下次到大使馆吃“第八号”。贝文应约前往,一碟端来,立刻认出是他心爱的“第八号”——原来是一盆杂碎。这种广东人发明“糊弄”外国的炒杂碎,在郑天锡这里当然是“细细碎”啦。 不知道这次招待外长贝文是否由郑天锡亲自下厨?报载其曾经为了国事两次亲自下厨: 一次是招待克里斯浦夫人,克夫人为援华会主席,对我国关切备至,郑大使乃首次破戒;第二次为招待拉斯基教授,拉氏为郑大使昔年在牛津同学,风雨联床,遂有此雅兴;第三次是招待英首相艾德里,郑大使乃特制此馔表示亲切,英伦坛坫间,恒以此为佳话焉。 至于亲眼见过郑天锡做菜且留下记录的,当只有外交大家顾维钧的夫人黄蕙兰了: 许多知名人士,如我已故老友,前驻英大使、国际法院法官郑弗庭(天锡)等人,都是中菜烹调高手。郑一走进中菜馆,厨师就能认出来,并恭请他亲自下厨。他做菜时先配料,但繁复的刀工活总是由他的夫人来做,郑夫人不在场时就由其他女客担当,除了我全都干过。因为我总是借口手笨就躲掉了。 原籍广东新会,早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后留学美国,曾任美国共和党亚裔总党部主席、美国华侨进出口商会创会名誉会长的陈本昌博士是郑天锡的老乡,他说郑天锡还以孔孟之道——“食色性也”——自持,曾著《食论》风行英美。所以当他1970年在伦敦去世时,陈本昌敬挽一联曰:“才气纵横如万马,砧坛制胜似千军。”
-
即时新闻
外交官郑天锡的“名厨”轶事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6月01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周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