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发布《互联网时代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调研报告

探析中国网红海外流量密码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7月06日        版次:A07    栏目:智库成果    作者:李国辉

     研讨会上,《互联网时代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调研报告发布

  

  羊城晚报记者 李国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7月5日,文化大咖云集的“南国风起,粤向四海——岭南文化传播高端研讨会”在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中央车站举办,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暨南大学合作成立的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大湾区文化智库)发布了多项重磅研究报告,掀起了一场“如何更好推动岭南文化走向世界”的精彩讨论。

  李子柒的田园风光,小高姐的温馨家常,厨师王刚的朴实快手菜……近年来,不少中国网红在海外获得海量关注,众多海外受众被中国美食治愈,在中国美景中沉醉。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大湾区文化智库)发布调研报告《互联网时代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以下简称“报告”),以15位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影响力较大的中国网红作为研究对象,发掘中国网红“火”到海外的奥秘。

  报告发布人,暨南大学计算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黄斐然指出,中国网红在海外舆论场讲述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故事,让抽象的中国文化变得“可摸可品”,引发了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

  报告还就岭南文化网络红人“出海”提出建议——应重点挖掘岭南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共通点,并凸显时代意义。


  密码1   “吃货”不分国界


  报告发现,中国“出海”网红中,美食类占比最高,高达80%。根据全球网红营销服务平台Noxinfluencer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有逾100万个中国美食视频在YouTube上发布,吸引了超过3.6亿粉丝的关注,激发了超过10亿条评论。

  “吃货”不分国界,美食内容天然有着跨越文化、跨越语言的吸引力;同时,美食类视频的生产门槛较低,可以保证较高频率的稳定输出,更有利于吸引受众。

  风靡海外的中国美食内容,也有不同“流派”:

  第一类是以“李子柒Liziqi”和“滇西小哥Dianxi Xiaoge”为代表的“食物旅程叙事”类视频,占比30%。这类美食视频细致地描述了一款食物从种植、采摘、制作、贮藏、烹饪至享用的全过程,其间穿插着生活场景、风俗礼仪、人际交往等元素。某条视频的浏览量甚至高达1620万,比一些国家的总人口还多。

  第二类是以“办公室小野”为代表的创意美食类视频。办公室里的饮水机、热水壶、挂烫机皆可制作美食,让海外观众大开眼界。但报告也警示,创意类视频初期容易让观众耳目一新,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容易内容枯竭、观众审美疲乏,难以为继。

  第三类是以“美食作家王刚”和“小高姐的Magic Ingredients”为代表的实操型美食教学视频,占比30%。

  第四类则是以“干饭兄弟”为代表的吃播类视频,通过诱人的食物和大快朵颐的吃相勾起观众食欲。


  密码2   “静音”无碍爆款


  海外传播,语言不通怎么办?说话不够,气氛来凑。报告指出,很多爆款作品其实不用开口说话。

  不少中国网红的视频,人物台词少、字幕少,主要运用时间、空间、环境以及人物动作、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向观众交代视频内容。这些非语言符号来源于人类的共同生活经验,能够跨越语言沟通的障碍,在全球近6000个语种的纷繁嘈杂中,反而获得了较大阅读量和较强黏性。

  “静音”不等于“消音”。这类视频非常注重收取环境音和背景音,李子柒视频中萌萌的狗吠猫叫、烧木柴的“噼啪”声、摘果子的“噗噗”声……都是“气氛组”,让观众身临其境;同时,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属于白噪音,对处于焦虑嘈杂生活中的人们是一种抚慰和舒缓。


  密码3   “暖”是世界语言


  美食、手工、科技……爆款内容的“表皮”可以千变万化,内核的“暖”才是核心竞争力,中国网红“火”到海外,根源是“情”。

  报告分析了中国网红视频下的28866条评论,发现负面评论仅占6%,正面和中性的评论占94%。

  滇西小哥的视频中,经常有家人一起吃饭的场景,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感染了众多海外粉丝。评论中排名靠前的高频词是“love”“family”“beautiful”“nice”。有海外网友如是点赞:“虽然我不会做这些菜,但是看这些视频仍旧能抚慰我,因为他们一起做事、一起吃饭、一起大笑。”

  小高姐在春节期间发布了一期素五鲜水饺的视频,网友纷纷在评论区送上新春祝福,高频词包括“新年”“快乐”“谢谢”等。

  暖心的视频引来正向的评价,有助于打破国际舆论场中常见的文化偏见和政治纷争。中国网红们的“暖内容”,构成了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