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耄耋之年再次奏响钢琴协奏曲《黄河》

殷承宗:让钢琴说中国话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7月23日        版次:A05    栏目:    作者:何晶

     传奇钢琴家殷承宗(前)亮相上海夏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

     殷承宗倾情演绎《黄河》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7月20日晚,82岁高龄的著名钢琴家殷承宗,携手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黄屹,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奏响钢琴协奏曲《黄河》,为2023年上海夏季音乐节画上圆满句点。

  演出前,殷承宗在上海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采访。耄耋之年的他精神矍铄、面色红润、思路清晰,说到兴奋处,忍不住手指翻飞。2021年,殷承宗从海外归国定居厦门鼓浪屿,“因为根在这里”,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他希望接下来能为国内音乐教育做更多事。

  

  谈创作《黄河》   音乐要从人民中来

  

  1941年,殷承宗出生在厦门鼓浪屿,12岁考进上音附中,18岁赴苏联留学,1965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并成为当时中央乐团(现为中国交响乐团)的首席钢琴演奏家。他是首位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办音乐会的中国钢琴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钢琴家。20世纪80年代,殷承宗与聂耳、冼星海、马思聪一同入选仅4位中国音乐家在列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谈到当年在上音学习的日子,殷承宗依旧眉飞色舞,“我们当时不像现在的孩子这么幸福,在上音的日子忙碌也辛苦。那时候我每天练琴能练12个小时以上,而且能同时做很多事情,比如一边看书,一边弹琴,脚下还能同时踩着洗被子”。殷承宗说,现在年纪大了,每天仍要练琴四五个小时,“年纪越大越要练,抗衰老,否则退化得很快”。

  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首钢琴协奏曲,《黄河》让中国人听懂钢琴,也用钢琴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1969年,包括殷承宗在内的六位作曲家组成了《黄河》创作组。下笔前,在殷承宗的建议下,一行人决定前往陕西亲眼看看黄河,坐羊皮筏子、看九曲连环、吃土豆拌辣椒、和纤夫一起拉纤。“我们从瀑布一路走到延安,带着行李,看到很多景象,听了很多故事。”这段亲身体验让殷承宗久久无法忘怀,也为后续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创作组统一了思想,作了很多讨论,最后确定基调,就是要从人民中间来,让中国人听得懂。”

  1970年,由李德伦担任指挥,殷承宗在北京完成《黄河》的首演。华丽的技巧、史诗般的叙事、强大的感染力,这部作品引发了强烈反响。《黄河》从此响彻东方乃至世界,在全球50多个国家播放和演出过。“有位澳大利亚听众在广播里听到《黄河》协奏曲,他说非常振奋,就像听到了贝多芬的音乐,听到了鼓舞和力量。”殷承宗说,这是在海外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评论。作为《黄河》的改编者和首演者,殷承宗在中外舞台上弹奏了上千遍这首曲目,如今耄耋之年,他的指尖仍在黑白琴键上激情澎湃。

  

  谈钢琴中国学派   用钢琴写中国人的故事

  

  以前每次回国演出,殷承宗都会遇到同学或同学的下一辈,几经迭代,乐团里如今都是他不认识的年轻人。“厦门爱乐乐团的指挥,小我整整60岁,但我们合作起来也愉快。”殷承宗说,每次演奏《黄河》协奏曲,都会有新的感悟。为了让年轻人理解这组曲子,他会从创作者与见证者的视角去讲解,什么地方有仇恨感,什么时候有民族骄傲感。“第二乐章加了国歌,创作的时候中国还很穷,我们有中国要站起来的愿望,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已经站起来了,演奏时就变成了强烈的自豪感,情感处理上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在此次闭幕演出中,殷承宗特别提议加上唢呐这一民族乐器。“之前我和其他乐团合作,觉得唢呐的声音特别好。尤其是当《黄河》中的《东方红》旋律响起时,唢呐的声音让人感觉像是太阳从陕北延安的黄土高原升了起来,非常具有民族色彩。”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作为中国钢琴界的“一代宗师”,殷承宗提出要创立中国钢琴学派,直到现在,他仍在为此呼吁,“要让钢琴说中国话”。“《黄河》协奏曲出来之后,我们希望能有更多自己的作品。《黄河》协奏曲用了很多民族语言,里边有京剧部分,有陕北民歌的部分。中国学派一定要有根,从我们的‘根’出发,也就是从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出发,写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并不是我们在国际钢琴比赛上拿了金奖,中国钢琴就立住了。一定要有我们自己创作的作品,用钢琴写自己的故事,这才会有真正的钢琴中国学派。”殷承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