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进社区宣传活动 |
“小小城管员职业体验日”活动 |
文/石梦卓 图/松山湖城管分局提供 在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开展趣味横生的科普教育活动,3万人齐齐参与一场生活垃圾分类“热潮”,将环保知识送进小区内、送进校园里……在东莞松山湖,垃圾分类的绿色之风一次次吹遍园区的各个角落,绿色环保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民生“关键小事”。早在2021年,松山湖已取得“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园区”的称号。2023年以来,松山湖城管分局持续发力不放松,利用已打造的生活垃圾示范点、街道、居民区的示范效应,加强对松山湖高新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高轻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打造优良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松山湖园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水平,实现园区所有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让垃圾分类绿色环保之风深入人心 10月19日,来自东莞玉兰女子城市执法服务队松山湖中队的城管小姐姐们走进松山湖市民中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等候区的办事群众讲解《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科普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通过主动靠前服务,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 “之前宣传更多的是,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有害垃圾。而在今天的宣讲后,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垃圾分类的责任与义务有了更深的了解。”市民中心的群众刘女士表示。 像这样的垃圾分类宣讲活动,市民在松山湖能够常常参与。3月18日,松山湖城管分局开展“携手缔造,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公益宣传日活动,园区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垃圾分类,开展送环保知识进小区、到小家的“绿色行动”;5月,“全国生活垃圾宣传周”系列活动举办,在松山湖园区掀起了浓厚的生活垃圾分类热潮,约3万市民共同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共建共享美丽家园,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大大提升;9月20日,在松山湖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内举行了“小小城管员职业体验日”活动,小朋友们换上小马甲,戴好安全帽,通过趣味小游戏、科普知识近距离感受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性;10月16日,松山湖城管分局在松山湖北区学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培训会议,引导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中,让校园更加美丽…… 2023年以来,松山湖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共计68场,宣传活动共计34次,垃圾分类培训会共计18次。 让绿色环保之风吹进松山湖的各个角落,松山湖城管分局深入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小区”等“五进”系列宣传活动。同时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常态化宣讲工作,践行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的理念。 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档增效 2023年2月,松山湖召开《2020-2022年松山湖园区生活垃圾分类表彰大会》,对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75家优秀单位和先进产生源单位予以肯定及奖励。 2020至2022年三年期间,松山湖作为全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之一,生活垃圾分类成果显著,在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检查中长期名列前茅。2021-2022年,松山湖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园区建有44个可回收物智能投放柜、11个流动回收点、80余个废旧衣物回收箱和5个有害垃圾投放收集点;配备大件垃圾专业破拆设备,处理量达10吨/日。 久久为功,持续巩固垃圾分类成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2023年以来,松山湖城管分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垃圾分类设施设备、优化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等工作,园区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方面,松山湖已建成分类投放亭为332个,分类收集站185个。在2023年第二季度东莞市垃圾分类评估中,松山湖园区获得“优秀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园区”。 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持续落实到位,松山湖城管分局制定了《松山湖高新区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落实责任机制、常态化执法检查机制以及成效评估机制。 在2023年上半年垃圾分类工作综合评估中,松山湖园区被评为“优秀”档次,各项成绩表现亮眼,松山湖园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工作成效评估分高于同类型区域的平均分值。园区生活垃圾区域全覆盖,改造提升投放点(站)数量占比80%,产生源单位抽检达标率91.67%,单位抽检示范率55%。 持续助推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生活垃圾分类不仅是关系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小事”,也是关系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民生大事”,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接下来,松山湖城管分局将进一步推动松山湖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大力度升级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设备、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形成统一完整、能力匹配、协同高效的垃圾处置系统,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持续助推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松山湖城管分局表示,松山湖城管还将结合“两网融合”收集站、厨余垃圾收集点和有害垃圾集中暂存点等设施一并提质提档垃圾分类精品展示路线,共涵盖17个点位,路线经过主要干道的绿化带、路灯、公交车站台、宣传栏等增设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和横幅,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短片,营造浓厚且有特色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同时,推进“智慧分类小区”建设,通过升级改建原有投放箱体、配备智能电子屏幕、24小时实时监控等措施,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用大数据赋能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