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飘雪 新华社 |
作文题 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文学短评。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戴叔伦《三闾庙》)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请结合上面的几首诗作,分析“以景结情”这种手法的妙处(可从情与景的关系、字面意与言外之意的关系、手法的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要求:结合材料,自拟标题,选准角度,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学生习作 以景结情 巧妙编织 □付耀坤 广雅中学高一(1)班 以景结情,是古代诗人常用的创作手法。所谓“有情莫直抒,融于景更好”。以景结情正是一种融美景与深情于一体的绝妙手法。 以景结情妙在将读者带入诗中的生动景象。一般的诗歌经过起、承、转三个环节后到了极其重要的“合”了。以景结情正是在“转”后“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本以为是直抒胸臆,却转而描摹景物。如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正想一探究竟是什么“愁”又“不尽”,却一转描写秋月照长城,或许一时反应不过来,但又猛然撞入诗中,让读者身临其境,望着边关秋月,那一丝丝愁绪无须多言地缠住了读者,不禁感叹其用情之深。 以景结情最鲜明的还是在情之深切上。结尾一两个写景的诗句蕴含着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如明代谢榛《四溟诗话》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以景物结尾让人眼前一亮,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这种似说不说、似情非情的回环是抒发情感最好的方法。将情感融入特定的意象或景物中,即将喷薄而出的情感让位于那一片景色,人亦无言,景亦无言,无言之中,是深深的感动。苏轼在怀念去世十年的妻子王弗时,结尾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结尾,“年年肠断处”是何等悲伤却不说,而是转身描写“月夜”“松冈”,含蓄地表达了愁思如月夜凄凉,怀念如短松伫立。深情因委婉而长久,气氛因凝重而独特。以景结情也正是因为抓住了中华文化的内敛含蓄、睹物思人等特点,成功地将情感一一相连。 更富有文化特色的是,以景结情的空余想象还使用了中国传统的“留白”手法。如宋人沈义父《乐府指迷》说:“结尾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通过景的结尾,留出感情的后续空白,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从而加深了情感的表达。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让人不禁想象故乡美景,回乡所见触动人心,不得不说,以景结情已将情感融入美好的空余想象中了。 以景结情,将景与情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两者相得益彰,让景物更生动,让情感更细腻,让作者的真实想法得以通过景象跨越千百年仍旧生动活泼。以景结情,诗文写作的绝佳手法! 教师点评 以景结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对于此种手法及其妙处,同学们往往是“只可意会,难以言诠”。付耀坤同学此篇短评,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尤其注意到了作者和读者的心理感受,结合恰到好处的引用,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文笔虽然略显稚嫩,但对高一学生而言,还是非常优秀的。 (屈伟华) 教师作文 情之所起,一往而深 景之所结,余味无穷 ——小议“以景结情”手法的妙处 □屈伟华 广东广雅中学语文科教师 诗歌的抒情手法,概而言之,莫过于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在间接抒情之中,情与景的关系最值得玩味。如果诗歌中间景与情合,可以认为是情景交融;如果景与情反,一般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之类;如果以景结尾,则是“以景结情”无疑了。 用以景结情手法创作的诗歌,历朝历代名作如云。原因在于,以景结情妙处无穷。 以景结情,能让诗歌的感情抒发委婉舒缓,从容不迫。中华民族的情感具有典型的东方特征,细腻、含蓄,人们喜欢通过精心描绘的景物,默默传达着自己的深情,即王国维先生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是外表,情是内核;情是起因,景是承载。如挚友离别,前往天下闻名的“扬一益二”的扬州,李白的不舍、艳羡、祝福等,种种情绪欲说还休,于是都寄托在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的景物之中,留下一个孤身远眺的身影。设想,如果李白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则不免直白,甚至于有粗豪叫嚣之失,终不如以景结情这般震撼人心。 以景结情,能给诗歌创设一个场景、留下一幅画面,具有画面美,又进一步借助画面营造了一种意境。中华文化中,诗与画历来是密切结合的,正如东坡评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感的有无、意境的高下,决定了一首诗的成败。就像王昌龄《从军行》所写道的,将士久戍边疆,耳边又传来琵琶的乐声,一首又一首凄凉哀怨的乐曲,一次又一次无法压抑的乡思,最后定格成一个画面:高空浩渺,朗月清辉,秦汉长城,逶迤连绵。于是,时接千古,地连万里,画里画外,共生叹息。这便是画面感和意境美的魅力。 以景结情,言已尽而意无穷,是一种留白的艺术,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宋人沈义父《乐府指迷》说:“结尾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言:“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千言万语,都是在说诗歌结尾要含蓄蕴藉、余味悠然,以景结情恰好能达到这个效果。抒自己的悲愤与对屈原的同情,戴叔伦写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即戛然而止;写对家乡的满腔思念,温庭筠写到“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就辍毫栖牍;写音乐之动人心魄,钱起写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笔不再前驱。这些诗句,无不用以景结情的手法,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抒无尽之意,见于言外。 由此可见,虽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但以景结情因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古人创作诗歌的无上妙法,丰富了古典文学宝库,也成为今天我们学习和尝试的目标。 学生评 屈老师是一名真正“言传身教”的语文老师。他不仅教我们写作文的方法,还经常亲自写作文作示范。他的文章,既有很深的理论深度,又有很好的文采,并不晦涩难懂。像这篇文章,老师从三个方面解析了以景结情的优点,读了之后让人豁然开朗,而且语言生动凝练,让人赞叹。 (付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