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地震频发,意味着地球进入“震动模式”?

专家表示,现有数据难以断定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1月12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

     图/视觉中国

  

  2024年刚开始,各种关于地震的消息就此起彼伏——新年第一天,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发生7.6级地震,随后又发生数百次低级别地震;同日,我国四川绵阳也发生了2.9级地震;1月2日,美国纽约罕见地发生1.7级地震;1月4日,我国广西北海海域发生4.2级地震;秘鲁首都利马西部卡亚俄西南海域当地时间4日也发生4级地震;5日,我国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发生3.7级地震……

  不少人担心,全球地震频发,是否意味着地球进入了“震动模式”?

  

  2023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

  

  据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消息,2023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最大为2月6日土耳其两次7.8级地震。同年,我国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8次,大陆地区最大地震为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

  全球地震频发,是否意味着地球进入了“震动模式”?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苏德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地震发生的规律比较复杂,地震活动趋势不能只按照地震发生的次数来研判,尤其不能仅根据2022年和2023年两年的数据判断2024年及以后的发震趋势。除了地震次数外,还要注意地震释放的总能量。依据地震总释放能量来研判地震趋势可能更加合理。比如,一次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等效于30多次7级地震。综合来看,近几年全球的地震活动水平都处在正常范围之内。”

  此前,广东省地震台副台长王力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介绍,从数据上看,1900年以来,全球每年平均发生6级以上地震133次,7级以上地震20次,8级以上地震1次。

  从近几年的地震活动数据中可以看到,2020年全球发生了89次6级以上地震,10次7级以上地震,没有8级以上地震;2021年全球发生了115次6级以上地震,19次7级以上地震,1次8级以上地震;2022年全球发生了112次6级以上地震,7次7级以上地震,没有8级以上地震;2023年全球发生了129次6级以上地震,19次7级以上地震,没有8级以上地震。

  由此可见,近年来全球的地震发生频率和强度弱于1900年以来的年平均水平,全球地震活动并未进入“活跃期”。

  

  我国大陆东部及附近海域地震活动较去年有所增强

  

  2023年,我国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8次。其中,大陆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包括6级以上地震2次,分别为1月30日新疆沙雅6.1级和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海域发生5级以上地震4次,分别为4月3日南海海域6.1级、6月24日北部湾5.0级、9月18日东海海域6.4级和10月23日广东南澳县海域5.0级地震;台湾发生5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为10月24日台湾花莲县海域5.9级地震。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为当年大陆地区最大地震。该地震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发震断层为拉脊山北缘断裂。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呈北北西走向,长度约15km,深度主要集中在10km左右,临近并平行于拉脊山北缘断裂。

  总体来看,2023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水平较2022年(27次,最大为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和历史平均水平(20次)明显偏弱;从时间分布上看,1月至2月发生3次,3月至9月仅发生2次,10月至12月增至6次,出现5级以上地震由弱转强的活动特征。

  2023年以来我国大陆东部及附近海域发生5级以上地震3次,分别为6月24日北部湾5.0级、8月6日山东平原5.5级和10月23日广东南澳县海域5.0级地震,地震活动水平较2022年(0次)显著增强,为2014年以来活动频次最高年份。

  

  地震预报仍是未来防震的重要工作

  

  地震预报分临震预报、短临预报和中长期预报,临震预报和短临预报仍属于世界难题。

  此前,中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系统总结了M7级以上高震级地震危险性的物理、形变、地质等多种标志,较为准确地拟定了未来10年左右的中长期地震危险区和年度危险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二级教授徐锡伟表示,地震短临预报还差“临门一脚”的功底,还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仿真模拟等技术,在构建具有地域地壳结构特征的物理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特定地震构造模型条件下大地震、特大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积累与演化机理,发现地震断层发生地震破裂和滑动前的特征参数值。也就是说,需要加大基于三维地震构造模型基础上的数字地震预测预报探索,才能真正做到具有物理意义的地震监测预报。

  (来源 科普中国 广州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