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今 新加坡作家 最近,在南昌青苑书店为我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一个18岁的青年提出了一个让他困惑的问题: “我是在语文的阅读题上第一次接触您的作品,篇名是《追寻书籍的味道》。其中有一道题目要我概括对这篇文章精神内涵的理解,我洋洋洒洒地写了三大段,结果得到0分,因为我的答案跟出题人的答案不一样。请问,您是否认同以标准答案的方式来理解您的文章?如果由您来做阅读题,可不可以写出出题者想要的答案呢?” 我坦白地答道:“如果由我来回答,我可能和你一样拿零分。” 同一篇作品,由一千名读者来读,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而各人所汲取的精神养分也截然不同,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文学作品有一种温润、温柔的味道,然而,一旦转化成考题,立马会变得僵冷生硬,让人望而生畏。尤其是当学生使尽洪荒之力作答却捧回一个大鸭蛋,也许对文字的热忱自此便会降至冰点了! 文学作品,实际上犹如万花筒,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去看,每个画面都有自己的灵魂,观者可以透过自己的观点赋予它新的生命。硬生生地以解剖数学的方式来加以分析,这种一加一等于二的刻板,对文学生命是一种亵渎与扼杀。 我认为,语文老师如果要以文学作品出题的话,在设置答案时,就必须要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