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2月23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李宜航

  编者按

  

  龙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从去年到今年,从广州到深圳,经济大省广东的新春第一会,持续吹响向高质量发展进军的集结号。两年聚焦同一主题,充分彰显了高质量发展在广东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全省上下抢抓时间、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姿态。

  在此背景下,羊城晚报理论评论部特推出专版,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并对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广东实践进行分析探讨。敬请读者垂注。

  

  □李宜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一战略思想,与“发展是硬道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基本路径,标定了中国经济发展新方位,为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的历史进路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发展问题,不同时期都提出了发展的新要求,形成了各具时代特点的发展观。以时间节点为坐标,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递进逻辑关系;从历史方位看发展,也才能更深刻地把握“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烙印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逐步深化的历史轨迹。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屈辱史中,毛泽东同志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早在1942年他就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新中国成立后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论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欣欣向荣。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坚定不移坚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一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源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新时代为背景,取精用宏,秉要执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发展,标定了我们党发展理论的新高度。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蕴含着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现实逻辑的理论跃升。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硬道理”到“新时代的硬道理”,既有历史渊源的一脉相承,又有与时俱进的理论跃升,正是我们党以准确识变之智、科学应变之道、主动求变之能适应发展规律现实逻辑的体现。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的发展难题已经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经济发展的现实逻辑要求发展理念的深刻嬗变,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的时代价值

  

  如果没有足够的硬实力,无论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还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都会流于空谈。“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一战略思想放眼长远、事关全局,是历史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坚持。“硬实力”,才能支撑新时代的“硬道理”。

  坚持“新时代的硬道理”,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人民的美好生活是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体现在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人民群众的生活细节中。比如,拓展函盖充周、不主故常的创新空间,不断激发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让人们拥有更多出彩机会;营造同力协契、暖如春日的社会氛围,把共同富裕扎实推进;追求水木清华、一碧千里的绿色生态,让美丽中国画卷徐徐舒展;创造宁体便人、陶情适性的生活条件,将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总之,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经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检验高质量发展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通过优化分配机制将发展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才能让每个人都在中国式现代化“致广大”的壮美画卷里找到“尽精微”的幸福坐标。

  坚持“新时代的硬道理”,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犀舟径楫、根牢蒂固的物质技术基础,就无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列宁曾说“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优势,就是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正是凭借这一根本优势,从“现代化的迟到国”一跃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实验室”。当下,我们更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用“几把真刷子”“几门硬功夫”,以“内负大节,临机辄断”的决断力、“不日新者必日退”的自我驱动力,在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攻山头、拔城池,才能如期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坚持“新时代的硬道理”,才能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竞争特别是中美战略博弈中掌握主动权。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的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地缘战略博弈仍将继续,全球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问题突出。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只有握紧高质量发展这把“总钥匙”,办好自己的事,才能在互争雄长中赢得战略主动,不被乱花迷眼、不畏浮云遮眼。必须看到,安全和发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彼此依存、相互促进。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为高水平安全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才能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灰犀牛”“黑天鹅”事件,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实现”,强调这是“一场需要保持顽强斗志和战略定力的攻坚战、持久战”。我们要重点把握好“四组关系”,探索出“最优解”,不断提升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在落实“硬道理”中夯实“硬实力”。

  “稳”与“进”的关系。“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这就是现代化学说中著名的“亨廷顿悖论”。要走出“亨廷顿悖论”,同步实现发展与稳定的双重奇迹,就要求我们在高质量发展上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好“稳”与“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稳”是谋定而后动,以“稳”为大局和基础,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要坚持以临渊履冰的谨慎、豁目开襟的气格,循序渐进、切中肯綮,经济大盘、民生就业、社会预期等该稳的一定要稳住;“进”是厚积而薄发,以“进”为方向和动力,把做强新动能作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打造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开足马力,在创新政策工具上主动作为,在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上奋楫笃行,关山飞渡更从容。

  “立”与“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要“先立后破”,这是对转型发展规律的新认知,要求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更加尊重市场、科学决策,多做加法少做减法,在做大增量的基础上优化存量,不断积累积极因素,实现大局稳定。“立”,就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奋力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努力抢占人工智能发展的制高点,从后发追赶模式走向创新领跑的新模式。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坚决破。“破”,也不是简单的“一刀切”。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和夕阳产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我们要破除的是旧有的经济增长路径和各类阻碍经济增长的堵点。

  “质”与“量”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切换的关键时期,经济体量的稳定扩张能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稳定的大盘支撑。因此,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发展,即量的合理增长。同时,高质量发展还要有质的有效提升,否则量的合理增长将不可持续。所以,要看增量是否实现了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减少等,是否是结构优化的量、技术进步的量、效率提升的量、环境改善的量,能否更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发展质量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只有处理好了“质”与“量”的关系,才能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增强回升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发展的步伐走得更坚实、更有力量、更见神采、更显底气。

  “短板”与“长板”的关系。高质量发展需要同步补短板和锻长板,前者决定我们的基点,后者决定我们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论述补短板和锻长板的辩证统一关系:“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立足本地实际,明确发展思路和主攻方向,锻长板、补短板”、“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补短板与锻长板本就互为补充、并行不悖。短板意味着是薄弱点又是增长点,“补短板”必须聚焦事关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找准“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在攻关、制造、应用上实现全链条突围,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化危为机、强基固本。长板意味着核心竞争力,“锻长板”使我们拥有“撒手锏”,在已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实现赶超和领跑,在面对“卡脖子”时能有效应对和反制。只有化压力为动力,积优势为胜势,短板补齐、长板更长,才能真正实现具有澎湃动力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