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仿佛是原配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2月29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徐惠林

  □徐惠林

  

  这边一排摊位中,有一位本地刨地皮者,在铺着单子的地摊上,摆放着若干茶壶,有的断了流,有的冲线,有的炸底,有的壶口掉了块肉,有的粉彩脱了部分彩,还有的器身完整“没毛病”,但几乎所有的古瓷壶,都有一个天然的缺憾——无壶盖。

  而不远处的另一排地摊上,有另一位外地设摊的,瓷杂中有若干不同造型、款识、釉色的壶盖,大小、年代也不一。

  是的,这不是小说的安排或戏剧的场景,古来有盖的器物,包括罐子、盖缸、印泥盒等,一次烧或分开烧,出窑入市时,都是完整的“组合”——上下两部分,一般都是盖小身大。它们面世时,都是“原配”。

  时间是个魔,使用中的磕磕碰碰、揭开或扣上、盖与身的暂时未能“如影随形”,就导致了盖的残破或丢失,只剩下器身;或器身的碎破、被掷弃,而留下了盖、子母扣的子扣。

  为了防范它们的“失散”,你能看到诸多的清末、民国的茶壶上,有银链链接着壶盖和壶身,以此“捆绑”,规避着可能的损失。

  但有聚就有散,有组合就有岁月使用中的损毁、落单。

  无数的“原配”落单,陈旧、有“毛病”的古瓷壶被刨地皮、收罗旧货者,从城镇街巷、农村四邻八乡集起,转卖或自个设摊,进入了周日或其他约定俗成的古玩集市、旧货市场。

  因为彼此都是摆摊的“生意人”、识货者,你常能看见,先摆出的会围来很多练摊者,其中有他们的同行、稍后铺开单子的售货者。比如你有缺盖的茶壶器身,他们有盖,或者相反,先摆的是卖壶盖的,有茶壶器身而缺盖者,彼此“拉郎配”。让缺盖的找到合适的配盖,或者有盖的“再婚”配上合适的壶身。

  但,有天衣无缝如“原配”者,非常少,少之又少。有的造型、大小合适,但壶是清早期,盖是清晚期的,或者相反;再或是一个是青花的一个是粉彩的、一个是粉彩的一个是单色釉的、一个青花的一个单色釉的。有的大小合适,年代差不多,但造型不合一。你一个参汤壶的盖,肯定是不适合提梁壶的,盖缸的,不适合盖罐的。

  难得配得好,仿佛是原配——这真是奇缘,无论是有壶身的找到了合适的盖,或盖找到了身,欣喜若狂之余,往往彼此都要求“再加钱”。因为原配般的组合,一只“壶”得全身而现,仿佛刚刚出窑,则无论是完美陈设之审美抚慰、“值”,还是再次市场售卖,其“价”,会增幅很大。

  除了摆摊者的互相寻找,更多的是古玩爱好者的“求全”“求完美”中的寻寻觅觅。此前,好友一只老瓷壶,缺了个盖。每次逛摊,他说都会留意是否有合适、般配的盖子。如万幸发现,他说花费超出一只人家爱理不理的壶盖本身的价钱,也甘愿。有几次,碰到一只,估摸着大小、年代、釉彩差不多,买回去了,但还是有出入,忒勉强,他只能苦笑、无奈。这是行里规矩,除非买时跟卖家说好了,否则对方是不愿再接受“不合适”的“退货”的。

  而真正的遗失了盖而存身,或遗失了壶身而存盖者,能在古玩市场、旧货地摊,找到最初的“原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原配的失散,几乎多是其中的一个损坏了、丢弃了。接近原配的,是因为瓷器每次的烧造都是一批的,你至多是配到了同一批次中的一个。这种“续弦”,算是“续弦”中最完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