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建设现代化的新广东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3月01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吕艳红、戴泽威

  □吕艳红 戴泽威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省委、省政府再次在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全省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方向、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

  

  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走在前列”的根基

  

  唯物史观科学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辩证关系,并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进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最高标准或根本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在始终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中,不断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再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抓手。

  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善、经济水平的提高、思想文化的进步、人的主体能力发展等社会发展的不同目标实现,归根结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因此,社会历史进程,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变革。只有在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基础,社会发展才有可能发生历史性转变。在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交汇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动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从推动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以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推进生产技术的整体提升、带动产业迭代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赢得发展的主动权。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产业技术保障。与此同时,把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更有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以更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支撑引领,夯实筑牢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湾区以城市群的虹吸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加快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广东省的珠三角九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完备的产业体系,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因此,科学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产业协调体系,推动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经济发展基础筑得更厚更实,为广东在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筑牢基石。

  

  坚持改革开放,激活社会的创新活力

  

  物质生产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们推动历史前进、从事其他活动的先决条件,人们的物质生产力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科学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是解决社会发展困境、推动社会前进的理论根源。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反映出了人民的需要与社会生产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须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进一步激活社会生产发展的创新活力,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坚持在开放中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中促进高水平开放。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经济领域取得一系列的发展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根本性和结构性的深层次社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广东在改革开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着复杂形势和肩负着重大任务,科学认识和有效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对促进全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在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大局,锚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目标,把准方向、抓住机遇、挑起大梁,坚定不移推进广东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二者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坚持在改革开放中激活创新活力,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中促进产业创新。广东在聚焦于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时要注重以下三点:一是加强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产业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的环境,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有组织转化”产业创新成果,使其最终能够形成市场价值;二是深入推进科技管理机构改革,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着力解决科技产业创新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攻克产业“卡脖子”技术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锻造出关键核心的“撒手锏”技术,研发出安身立命的“根技术”;三是不断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打开创新思维、创新空间,冲破惯性思维的藩篱和束缚,始终关注变化着的现实实际,积极探索产业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路径,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争当排头兵。

  

  围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推动建设现代化的新广东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变得更加开放、多样,对精神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方面、多层次以及多元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与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文化建设寄予厚望,要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牢记总书记嘱托,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取得新突破。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之上,传承弘扬历史文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如今,我国经济社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如何在推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在广东这片岭南大地,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为主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广东传统岭南文化,拥有众多南粤历史文化遗址,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广东“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实践中,需要科学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让南粤历史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科技生活,让古老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由此既可以保护岭南城市独特的记忆,也可以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文化底蕴。

  在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谱写现代化的新广东篇章。广东是锐意进取、思想进步的多元、开放的地区,展现着岭南独特的精神特质。回看中国近代史,为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广东相继爆发了三元里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北伐战争等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事件,并以开近代中国风气之先的思想潮流和革命运动影响至全国,为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气神,立足自身优势,为全国现代化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东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广东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既需要坚持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夯实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坚持弘扬广东文化精神,进而不断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建设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谱写出新广东篇章。

  

  ■作者简介

  

  吕艳红,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戴泽威,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GD23CXY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