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生命健康”概念的双重意蕴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3月01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阮玉春

  □阮玉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命题。想要实现这一命题,必须优先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命健康”理念。只有满足人民对生命健康的需求,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人类自古以来都在探索生命之谜,寻求安身立命之道,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维护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历史。维护生命的正常运行是人类的共同需求,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现代社会的复杂性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巨大考验,背后的问题在于我们看待生命的观念到底是什么,以及人们如何维护和干预生命的存在状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生命质量和生命意义的高度重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通过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及弘扬“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维护生命健康、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还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生命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值得重视。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不再从物的角度进行权衡,而是回归生命本身,直面生命的真实状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富足、富有,意味着我们要在非预知性风险当中进行预知性防控。理解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关键在于变革理解生命的理论观念和哲学思维。

  传统的生命观把握到了生命的自然形态,认为健康就是维护人类自然机体的正常运转,但是这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随着人们对生命内部结构和运行逻辑的深入理解,仅从自然的意义上把握生命健康,已经不能满足生命的整体发展需要了。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不满足于自然生命的生存,通过对自身的生命和生活进行再理解和再创造,人逐渐超越动物式的生命存在,创造具有属人特性的生命。自然生命在社会历史维度的再创造,使生命的发展拥有更多可能性和开放性。人的生命不仅具有自然存在的本性,还具有历史存在的本性。因此,对健康的理解和生命体的打造,不能单从自然的逻辑进行考虑,还应该按照文化的逻辑和人的存在的逻辑进行考虑。也就是说我们在新时代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生命观念,实现双重生命健康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变革之后体现出来的价值追求。

  因而,我们应当从双重生命观的维度重新审视自然机体的存在和发展状态。保障生命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自然机体的健康;二是作为文化机体的健康。应当从二者统一的基础上,理解人的健康问题。一方面,自然机体的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生命健康”概念首要和基本内涵。人的自然生命是人的第一生命或直接生命,人的所有生命活动都要以肉体生命为依托。无论人们基于自然生命的再创造有多丰富,最终都要回归到自然生命体本身,都要服从自然的法则、接受生老病死的命运安排。对死亡的畏惧和对延续寿命的渴求是人类的本能冲动。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人总会想尽一切办法维持自然生命的存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把它保住”,敬仰生命、保护生命是人们的共同责任,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首先表现为对个体自然生命的护佑。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义,只有对个体自然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才能“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保障文化生命的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生命健康”概念的重要内容。生命的正常运行,不仅建立在自然机体健康的基础上,人类的文化状态、思维能力、观念意境等同样决定了人类健康的状态。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具有属人特性的文化生命,对生命的再次创造突破了自然生命之间的界限,使人类命运的发展,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文化生命的存在状态,直接影响人们对于自然生命的珍惜与重视程度,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不仅体现在让人活着,还包括对人的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方面的全方位呵护。保障文化生命体的健康,有利于形成正确看待生命的观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尤其重视对文化生命健康的维护,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才能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生命健康”概念对于生命存在状态的双重关注,体现了突破生命与物二元对立思维的生命观变革。单一的生命观看不到人类自身生命的丰富层次,把人当作非人化、抽象化的存在,不能理解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仅从物种的角度进行分析,就会把人的生命理解为预设的、绝对的、片面的存在,形成对人的“物”化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命观,不可避免被物化的观点牵制,也就无从触摸生命的本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人们如何维护和干预生命健康,归根到底在于理解其背后蕴含的全新生命观念。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机体健康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同时人类越来越具有了干预自然机体健康的手段和方式,对于生命存在的性质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打造什么样的生命体关系、如何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与共生,关系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每个生命都是确定的存在,关键问题是搞清楚人类应当如何存在。人与人之间不是动物式的生存关系,而是相互成就、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关系。多元兼容、互惠合作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建立生命存在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对生命存在自身的维护。中国式现代化内涵视域中对于生命健康的重视,说明我们已经注意到了人类行为对于健康干预的社会历史意义,超越了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生命治理,构建了生命存在多元广阔的反思图景。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生命健康”概念的内涵意蕴,关键在于以双重的生命观念理解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观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以全新的生命思维重新看待人民群众的生命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务,就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现实遵循。生命健康优先,打造健康中国、幸福中国,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

  (作者是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注:本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共建项目“美好生活视域下新时代生命观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GD23XMK2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