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元 惊蛰,又名“启蛰”,是一年二十四节气和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惊蛰一到,天气暖洋洋的,天空里的浮云多了起来,一派柔柔春光,偶尔还会响起一两声隐隐的春雷,各种各样的小昆虫、小动物都从蛰伏中苏醒过来,在空中卖弄似地劲舞。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到了晚上,关了房门,睡在微暖醉人的春夜里,听着窗前一声声日渐生动的虫鸣,心里有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憧憬。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乌鸦这种鸟很奇怪,它们虽然对天气很敏感,但却不是候鸟,严冬季节,依然流连于北方,但却少了往日的精神头,整日栖息在树林里,不觅食,也不欢叫,彻底变成了哑鸟,只有到了惊蛰大地复苏之际,地面重新裸露出来,乌鸦有了食物来源,才开始活跃起来,在春天的田野里嘎嘎地欢叫,因此才有了这句农谚。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虽然北方还是恻恻轻寒翦翦风,但毕竟天气还是暖和起来了,最高气温已经突破零摄氏度,一天一天地逐步提升,街边的杨柳烟雨迷离,一株株新芽在春风吹拂里悄然萌动,公园里的松树抖落一冬的风霜雪雨,显得越发青葱,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之春在北方来得并不十分明显,可杏花微雨的江南,油菜花开始肆意飘香,野外一大片一大片乳黄色的菜花在农田里喧闹地恣意生长,让你置身于花的海洋了,感觉心里暖暖的。惊蛰是万物萌发的季节,烟花三月,江南已是桃花红、梨花白、杏花艳,一股脑地绽放,装点得整个春天都姹紫嫣红起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惊蛰节气,正是候鸟回归北方的时刻。最先回归北方的还是大雁,惊蛰一到,它们就“呃呃”地叫着,在天空中码字,书写一个大大的“人”字,是报春的吉祥鸟。黄莺呢,似乎是春的急先锋,它们也陆续飞回北方,在开满鲜花的枝头卖弄婉转的歌喉,让这刚刚苏醒的春天顿时生机盎然。燕子是恋旧的动物,秋去春来,离开北方大半年的光景,它们重新飞回了北方,仍能准确无误地找到老家的旧巢,积伶积俐地飞满天空,啄取清水溪畔软软的春泥,修葺起旧家。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到了惊蛰,天气开始湿润起来,黝黑翻浆的土地就像一页待画的画纸,醉心等待一场声势浩大的洗礼。淅沥的小雨中,农民开始越发忙碌起来,即使在北方也都开始忙于整地春耕了。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江南的小麦已经拔节,而我的家乡东北要在清明前后才能播种小麦,地域的不同,造成节气的差异,景色各异,世界才显得五彩斑斓。 父母是一对勤劳的人,他们把握二十四节气的律动,时刻关注气候的变化,与天气同频共振,经营着春种秋收、夏耘冬藏,虽然东北依旧春寒料峭,他们却被惊蛰节气蛊惑得日益忙碌起来,在自家的小园里忘我耕作。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园子虽不大,但一亩园十亩田,对于一对古稀之年的老人,劳动量可想而知。但父母年老不服老,惊蛰一到他们就开始在园子里挥汗如雨,整地、松土、施肥、起垄,一样又一样,干得格外细致。 每年到了惊蛰,他们就会早早地为窗前的那畦韭菜支起了塑料拱棚。不消几日,在料峭的春风里,那畦春韭于暖暖的拱棚里倔强地拱破地皮儿,怒放春色,长出鲜嫩的韭菜来,一簇簇,绿油油的,让人看了心生怜爱。 “一畦春韭绿,十里闻韭香。”韭菜看似普通,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春天青黄不接,一畦青青春韭却是调剂生活的佳肴。韭菜的吃法看似单一,但在心灵手巧的母亲手里却变了花样,什么韭菜盒子、韭菜饺子、鸡蛋炒韭菜,样样让人口舌生香。 记忆里,母亲不顾料峭的春风,经常挎着拐筐,穿街越巷,把割下来的韭菜送给村邻,接济那些老弱病残,帮他们渡过生活的难关,十里乡情其乐融融。面对那些感恩的目光,母亲说:“惊蛰是个好节气,能看到大家吃着我的韭菜露出满意的笑容,是我感到幸福的事。”
-
即时新闻
惊蛰记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3月19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李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