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良川 张宝翠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并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的时代浪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概念的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党和国家经济工作大局中的重要性,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引。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 守正为本,创新为要。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纵观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于大量的资源投入、依靠于高度消耗的资源能源。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特点:它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创新”意指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之“质优”意指高质量、高品质;新质生产力之“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要素。因此,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的质态跃迁,科学技术的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如何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是我们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经济工作。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质态跃升,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关键在于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而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迸发新质生产力之新活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方面,实现“从0到1”,加大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投入力度,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夯实产业创新发展根基;另一方面,实现“从1到N”,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加快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渠道,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二是锻造新质生产力之新势能,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新质生产力是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 以新提质,以质催新。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以科技创新引领整个生产力要素系统性、创新性配置的质的对象化产物。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意指生产力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并且互为渗透影响的复杂系统,并规定“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构成一般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定义时代发展的积蓄成势,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要素的全方位变革,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赋能使生产力概念发生质的飞跃,使之呈现出“新型劳动者知识化、新型劳动资料智能化、新型劳动对象数智化”的鲜明特征。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即科学技术激活新型生产要素、原有生产要素供给的乘数效应、各生产要素组合的配置效率改善。从劳动者知识化看,掌握知识化、专业化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创造和使用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从劳动资料智能化看,劳动资料高智能化的核心是劳动工具,使之呈现出平台化、生态化、共享化、远程化的时代意涵。从劳动对象数智化看,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的推进重新定义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劳动对象,知识、信息、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地位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正是激活生产要素创新发展的澎湃动能,使生产要素的数智化全方位地介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了“传统”与“新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产业发展逻辑,“统筹推进”则点明了“传统”与“新兴”产业之间“守”与“创”的辩证发展理路。由此看来,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要素资源优势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一方面,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倍增作用;另一方面,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厚势”转换为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的优势,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创新发展的优势与胜势,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合 向新而行,聚势谋远。新型生产关系必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是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生产力概念的守正与创新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求坚持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合,特别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内驱力演化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因为,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生产方式是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生产方式变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结果。所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因此,坚持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合,一方面要激活新质生产力内蕴着社会生产的新动能,另一方面要多措并举积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是以制度为抓手,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二是以人才为依托,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新质生产力注入高层次人才动能,培养掌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的高技能人才;三是以开放谋发展,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新型生产要素在国际国内的有序自由流动,把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势能转化为对外开放的动能,提升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实现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赢。 新质生产力是对高质量发展的蓄势赋能 顺势蓄力,迎风破局。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对高质量发展的蓄势赋能,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来源。因此,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创新,更是在科学把握时代发展的“变”与“不变”中以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力量,为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坚持并创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两者理论逻辑的统一性。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遵循和把握生产力规律、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中推动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最终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生产力概念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观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快高水平科技创新,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二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数字技术对生产要素的全方位渗透融合,实现新质生产力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三是加快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一体发展,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培育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四是坚持全面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国际布局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与跨区域衔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因此,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 作者简介 涂良川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宝翠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即时新闻
新质生产力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概念的守正创新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3月21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涂良川、张宝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