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质生产力的多重特性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3月21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占毅

  □占毅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到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再到今年全国两会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多次就新质生产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新时代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刻指明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新模式,同时也及时预见了全球未来竞争新态势的焦点和难点所在,为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背景下对生产力发展特征的新概括,更着重于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和绿色引领,且高度契合新发展理念,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非常鲜明的多重特性。

  

  原创性和颠覆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理论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抓手,将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点,凸显出创新的主导作用。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科技创新上,最根本的是要具有原始性创新,即前所未有的具有全球突破性乃至于颠覆性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等创新成果,继而引领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原始性科技创新解决了从无到有、从0到1的问题,颠覆性科技创新则创造了从弱到强、从1到10甚至成百上千的倍数乃至指数增长发展。当今社会能够带动产业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科技,一定是关键核心科技。“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生产力的结构优化、效率变革,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赛道和新场域。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解决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卡脖子”难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迭代升级和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质变性和协同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一经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中,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在现代社会生产中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人类在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后,迎来蒸汽机时代,发生地英国由此成为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最先进的国家;以内燃机和电力技术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充分彰显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人类由此迈向电气化时代;以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让人类跨入电子化时代;当前,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使得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可以说每一次新兴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重大变革。

  新质生产力代表新时代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更加强调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其组成要素及其相关系统的质变与飞跃,更加强调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要素的协同性,更加强调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与之同频共振,共同合成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协奏出耳目一新的美妙旋律。唯有如此,才可能形成强大合力并孕育孵化出高质量、高效能、高技术水平的生产力。

  

  战略性和系统性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发展大势下推进展开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美好愿景与风险隐患同在。如何化危为机、化险为夷?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积极主动应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国家战略需要,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课题。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久之计,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新质生产力与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休戚相关,共同组成一个大系统,彼此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新质生产力本身自成系统,是以全方位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重要标志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系统内各要素优化组合、提质增效,包括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升、劳动对象的拓展延伸、劳动资料的扩容改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跃升等,它们互相渗透、相融相促,如科技创新可以内化为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可以物化于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之中、可以转化为科学管理手段等。

  在我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进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时刻,新质生产力理论的适时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高度凝练与升华,也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与发展;实践上,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基础与重要前提,是进一步推动思想大解放、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也是中华民族下好“先手棋”、掌控未来发展主动权、赢得国际话语权的最佳选择。

  (作者是广州航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制度自信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国际构建研究”(21YJA71006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