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立春 去年清明节,一个朋友给我发来了一条消息:“清明快乐!”一旁的孩子看见了,有些不解地问道:“这是清明节,不应该哀伤、怀念吗?怎么还说快乐呢?”我笑了笑,并不介意。因为在我所知道的某个从前,清明的确是个愉快的日子。 清明节在成形过程中其实“吸收”了一个古老的节日——上巳节。永和九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他的好朋友们,一起跑到兰亭溪边玩耍。他们找了块平坦的地方坐下,就像坐在自家炕头上一样随便。他们弄了些酒来,把酒倒进小杯子里,然后把杯子放到溪水里,让溪水带着杯子流。杯子流到谁那里,谁就得端起杯子来喝一口,然后还得吟出一首诗来。就这样,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吟诗,玩得不亦乐乎。王羲之正是趁着这股高兴劲儿,写下了那篇有名的《兰亭集序》。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时清明节,男子们会射柳、蹴鞠,女子与儿童则会荡秋千、放纸鸢。当然,清明放风筝,并非纯粹出于娱乐。他们会把病啊、苦啊,都写到风筝上,一放飞,再一断线,就好像真的可以把病与苦都放走了似的。关于这一点,《红楼梦》中就有过几处描写:那次清明,有人劝林黛玉说,身子病了,就该多放风筝,把病给放跑;还有一处,是紫鹃要去捡风筝,探春不让,说那是别人的风筝,上头都是别人不要的晦气,捡来岂不是自讨苦吃? 至于说清明时节人们喜欢郊游踏青,我在明代冯梦龙的小说集《警世通言》里看到有故事讲,清明将近,人们结伴去上坟,会顺便去游西湖。这种游湖活动在临安地区特别流行,人们可以随意选择湖上的船只,或三朋四友,或带子携妻,各自去船头占个座,饮酒、观山、取乐。 此外,明代《帝京景物略》也记载了祭扫与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拜者、酹者、哭者……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拜后,哭过,人们似乎并不急于归去——这清明之日,本是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时节,何不放下哀思,去追寻那满园春意呢?于是,众人纷纷趋步于芳树之下,择一处园圃,或坐或卧,赏花品茗,谈天说地。 近代文学家、画家丰子恺在书中说,他幼时每年祭祖就是一件盛大的事,清明三天都要去上坟。不过,他和其他小孩都不太懂祭祖的意义,只觉得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乐事,可以一整天在乡下游玩,一路采桃花、偷蚕豆。头一个磕头的小孩,大人还会奖他一个鸡蛋,晚上跟大伙在船上吃“上坟酒”。 故而可知,清明节肃穆的祭祀之中确也藏有欢乐。清明时借扫墓游春,也并非是不敬,而是另一种关于生命的感悟。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长辈们聊聊家常,孩童们嬉笑玩闹,何尝不是在告慰祖先:咱们家里人都好好的,儿孙都长大了,家里兴旺着呢,您老人家就放心吧!
-
即时新闻
别样清明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3月31日
版次:A08
栏目:
作者:钟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