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三代人的天然玩具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5月26日        版次:A06    栏目:乡音    作者:李远芳

  □李远芳

  

  孩子的学校将在儿童节举办义卖活动,孩子取出我制作的木荷子陀螺,准备摆上摊位。

  今年春天的时候,我带孩子去博罗东山公园时,孩子突然递给我一颗捡到的小果实——褐色的,质地坚硬,底部圆滚滚,顶部如花朵一般迸裂成五瓣,由顶上朝底下看,裂隙呈樱花状,芯则呈星形。这不是“荷捩仔”吗?遥远的记忆瞬间被唤醒。环顾四周,我发现自己正置身于一片茂密的木荷树林中。

  木荷树分布于我国南方。木荷树的果实,惠州客家方言叫“荷捩仔”,因其可做成陀螺“捩捩转”而得名。曾听梅州人叫它“荷钻仔”,同样是果实可以如钻子般旋转的缘故。树名木荷,不知指的是花像白莲开在树上,还是果像木质的荷花。只记得每到夏日,白花孕育出青果,青果逐渐转为褐果,到天冷时,椭球形的褐果便咧开嘴一笑,蹦到地面。有的果缝较小,还被我戏称为“不开心的荷捩仔”。

  木荷果实就这样在地面上经过一冬也不会腐烂。有路人将它们带走,说可以陈列在盆栽的土壤表面,作装饰用。也有人捡回去,留到冬天当炭烧来取暖,木荷的枝叶很难烧着,果实却是“炙火”的好材料。

  为了重温童年,我带着孩子蹲在荷树下挑挑拣拣,捡了满满一袋回家。想想自己成年后,曾多次穿过这片树林,却匆匆赶路,从没有留意到这里有如此一大片木荷树林。要不是孩子提醒,我都忘了,地上还有这宝贝。

  回到家,我根据记忆,用剪刀将木荷子的芯夹除,再用缝衣针在中心捅一个孔,插进一根细竹签,就做好了一枚小陀螺。不过第一个好像不太成功,像个笨拙的芭蕾舞演员,总是朝一侧倾斜,转不了几圈便停下了。父亲见状走过来,说自己小时候很会制作“荷捩仔”陀螺。他挑选了一个最健壮、匀称的木荷子,控制着力量把竹签垂直捅入,然后拿着竹签一头,轻轻一拧、一扔,陀螺便平稳而快速地旋转起来。

  我和孩子比起了谁的陀螺转得更久,就像二十多年前父亲和我的比试那样。后来,孩子将陀螺珍藏在一个小盒子里。现在,他为了“六一”的活动决定捐出它们。

  这事让我想起了童年的许多玩具,似乎都来源于大自然。玫红色的夜来香,拉长了花丝,卡在耳垂下方,可当耳坠;客家话叫“粟子”的薏苡,表面光滑,似珍珠,可串成项链;洋紫荆的叶片,可折成兔子头;未开的悬铃花,可供吸食花蜜;缘分草的梗,两个伙伴各扯一头,若成四边形,预示彼此有缘——有缘便彼此欢喜,但断了也不妨再试几次,直到扯出四边形为止;用芋荷叶装来水,和好泥,揉成团,置于蕉叶上,可假装“做粄子”,小孩子们就会唱起一首过家家的童谣:“鹅荷(挑)水,鸭洗菜,狐狸烧火猫炒菜,鸡公砻谷狗踏碓。”在河边寻几个石子,也可玩抓石子的游戏,客家话称“搲石牯”,用这几个石子能抛出各种花样……

  所幸,父亲、我和我的孩子,三代人的童年都能拥有相同的木荷子陀螺玩具。很期待这个“儿童节”,到时这几枚陀螺不知会被哪些孩子带回去,又会怎样装点他们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