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小林 在当下浩浩荡荡的文学批评大军中,谢端平无疑是一个“另类”。他曾是一名外资企业的高管,却在工作之余陶醉于文学创作,并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那时,在深圳的写作圈里,从事文学创作的业余写作者如过江之鲫,但谢端平的短篇小说《假证》,却让我眼前一亮,记忆深刻。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他突然闯入了文学批评这支浩荡队伍,并且引人注目。 因为拥有小说创作的写作实践和创造实绩,谢端平在分析文学作品,剖析文学现象,把握作家的创作心态时,明显有着更多的“优势”,而绝非像某些文学批评家那样,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行文干瘪苦涩,让人云里雾里。他的文笔是锋利的,及物的,语言也是非常鲜活的,对问题的分析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批判性。而这样的“批判”,并非仅仅是为批判的批判,而是为了更好地建构,达到他心中理想的批评。 谢端平的新作《从三分天下到百家争鸣》,正是他对基层文学批评家们的批评进行长期研究和思考的成果。这种对基层批评家的热情关注和系统研究,在当下学界是并不多见的。诚如谢端平在谈到该书写作的缘起时所说:“网络的兴起和时代的发展促使‘两新’(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文艺评论应运而生,在深圳等地成型并产生较大影响。本书系统地论述‘两新’文艺评论的缘起、特性、存在问题、困境与突破途径,对代表性评论家进行个案分析,呼唤文艺评论的百家争鸣。”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值得学界去认真探讨和仔细研究,无奈现有的学术体制往往表现出一种理论跟不上现实的脚步,呈现出一种滞后的现象。 谢端平之所以要不惜放弃小说创作,耗费大量精力来写这样一部书,并非仅仅是心血来潮,而是来自于一个文学批评家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期待,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更高要求,呼唤更多的文学批评家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进行学术性的探讨和广泛的百家争鸣。 与通常某些所谓的文艺理论专著相比,谢端平的《从三分天下到百家争鸣》,在进行理论分析时,更加注重文艺批评者的写作实践和基层文艺批评家们所取得的写作成绩。为此,谢端平对这些文艺批评家们的写作状况和成果,进行了系统的追踪和详细的个案分析。这也是该书中最具特色、也最有说服力的部分。在充分肯定这支新力量的同时,谢端平毫不隐讳地指出了他们在文艺批评中存在的不足。这种饱含着情感、凝聚着激情的文艺批评,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文艺批评就是要有“坏处说坏,好处说好”的批评精神。 与此同时,谢端平着重强调了文艺批评的“批判性”,并认为“求疵比求美尤显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批评观,即便在对基层文艺批评家进行热情赞美的同时,谢端平也不忘对他们写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理直气壮,毫不留情的大胆批评。这种有理论、有逻辑分析,又有详细论证和具体实例的文艺批评,非常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