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平原《有声的中国——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 商务印书馆 2023年4月 致敬辞 陈平原不满足于传统的研究路径,时时勇于探索新领域、新方法。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他聚焦“声音”这一被忽略的元素,以严谨的史家意识和文学笔法,诠释了演说在塑造社会、传承文化以及推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声的中国”反鲁迅“无声的中国”其意而用之,兼及阅读、倾听与观看三种触摸历史的路径,在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现代中国的同时,提示当下人:演说是“触摸历史”的又一绝佳入口。 个人简介 陈平原,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四十余种。 感言 声音和文字二者之间的冲撞与张力 ——陈平原 我是广东潮州人,四十年前我在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到北京去念博士以后就在北京工作,一待四十年。 40年间,我获了很多奖,但基本上没获过和文学相关的,某种意义上我的工作更接近于历史学。我认为作为学者,能够有一天以著作获得文学界的认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我们知道晚清以前中国读书人主要靠写作靠文字获取功名,而20世纪以后演说的传入,导致读书人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文化立场、生活感受的能力得到迅速加强。 某种意义上,20世纪是“文字”的中国向“声音”的中国转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意义上,为什么要关注演说?因为声音和文字二者之间的冲撞与张力,不仅在20世纪,在今天也更加明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花地文学榜评委会对我这部作品的肯定,其实是朦朦胧胧感觉到文学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可能的路径。谢谢评委会,更感谢我的家乡。 文字整理:羊城晚报记者 何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