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2月05日        版次:A07    栏目:理响广东·马院院长谈 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作者:王晓丽;魏传光

     王晓丽

     魏传光

  

  栏目主持 李妹妍 杨帅

  

  本期访谈嘉宾

  王晓丽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魏传光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

  新征程上,我们要如何把握好改革和法治、破和立、改革和开放、部署和落实的关系,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本期“理响广东·马院院长谈”,羊城晚报邀请两位专家学者一起深入解读。

  

  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羊城晚报:我们知道,科学的方法论是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抓好改革这项“系统工程”,为什么首先要强调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体现了怎样的内在逻辑?

  王晓丽: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这“四对关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缺一不可。我想,把改革与法治相统一放在首位,是因为这个相统一是把握“四对关系”的总原则和方向,明确了改革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毛泽东同志在领导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指出:“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这里就点明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改革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上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因而,改革和法治相统一讲的是改革的方向道路问题,是方法论中的根本问题。

  其次,从改革和法治相互促进的关系来看,一方面,法治是改革的基石和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因而改革要坚持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改革是完善法治的关键一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羊城晚报:如何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

  魏传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要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那么,如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法治的作用?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很重要:

  第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以法治引领和规范改革行为,发挥好法治的引导、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要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第二,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为适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国家立法节奏要更快、质量要更高。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为此,重要领域立法要坚持问题导向,把立法决策、立法规划、立法项目、立法草案等与改革决策紧密结合起来,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通过立法把党的重大改革决策及时法律化。

  第三,立法要充分考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前瞻性。例如,科技创新政策和立法要有深入的趋势研判,既要推动科技发展与进步,也要防范潜在的风险。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立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立法更加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

  第四,除了立法环节,司法改革应环环相扣、动真碰硬,更加有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政府建设要换挡提速,厘清“权力边界”,激发市场活力。

  

  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

  

  羊城晚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提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如何理解“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内涵?如何在破和立的辩证统一中推动改革进程?

  王晓丽: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如何认识和对待社会变革与发展中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从百余年党史来看,当破与立处在同一制度、体制、机制下,要强调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当破与立事关不同的制度、体制、机制,则要强调不破不立、先破后立。

  具体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不破不立”,即在破除旧事物的基础上,将新事物逐渐树立起来,以旧事物的破除作为新事物孕育发展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走过四十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日益彰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日趋完善,在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世界奇迹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实践方法,更讲求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下,有秩序渐进地革除旧的体制、机制、规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国家的发展阶段变了,全体人民的主观感受变了,破与立的实践方法也随之改变。可以说,“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是伴随改革开放实践产生的实践方法,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羊城晚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在破和立的辩证统一中推动改革进程?

  魏传光:“破”与“立”蕴含着革故鼎新的发展之道。“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是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的一条重要经验,反映了“稳中求进”这一党中央治国理政重要原则的内在逻辑,也是对改革规律和改革方略的深刻揭示。

  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各种利益的平衡、关系的协调难度更大,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勇气和担当。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节奏,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

  第一,先立后破,立是目的,为破打下坚实基础。立起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比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经历较长过程,一旦旧的破了,新的立得不够,经济就会面临难以承受的压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正确处理“先立”与“后破”的关系,立得住,才能破得好。

  第二,以破促立,破是手段,为立打开更大空间。破是为了更好地立,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坚决破、彻底破。只有加大对发展堵点、卡点、痛点的“破”,才能为新的发展打开广阔天地。比如,要及时清理废除含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才能在以破促立中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

  

  羊城晚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如何认识改革和开放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何以开放的主动赢得改革发展的主动?

  魏传光:改革和开放从来都是分不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所以,我们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从以下两点加以理解:

  一是改革有利于扩大开放。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制度安排,可以为开放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具有强大引力场的开放,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如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等领域的改革,能够消除因标准差异形成的市场准入门槛和技术壁垒,有效破除阻碍公平与效率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有利于建设顺应全球经济治理变革趋势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在此意义上讲,开放到什么水平,取决于深层次改革到什么程度。

  二是开放也能够促改革、促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国际空间、扩大生产要素配置范围,也使我们必须面对多种国际通行的制度规则和惯例,这就为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外在动力。所以说,越是开放,改革动力就越强,开放能为改革提供强大动力,推动国内加快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衔接的经济运行规则体系,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鼓励先行先试,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改革,从而促进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同时,统筹发展和安全、开放和安全,始终从我国实际和国情出发,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促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

  羊城晚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如何以开放的主动赢得改革发展的主动?

  王晓丽:开放也是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以世界发展赋能中国发展,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以开放为改革促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开放不仅是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入,而且能通过引入带动我国经济要素结构重组,为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能够借鉴世界先进的经济发展智慧,倒逼国内改革的深度推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是我们把握时代机遇、应对全球挑战,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源泉。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看,从改革开放初期政策之门的毅然敞开,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拥抱全球经济体系的浩荡洪流,再到新时代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实践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开放是改革的强大动力。

  以开放为改革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协作的发展格局。这一新格局并非单一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它离不开开放的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走出去”更好结合,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

  以开放推动改革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开放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不仅拓宽了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更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现在人工智能革命和产业体系变革提速,高端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更快,以开放加入到世界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以新要素、新资源撬动中国经济结构、经济关系变革,就是真正促进了改革发展。更进一步,开放使中国的改革与世界相连,与其他国家一起,推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开放也使中国的改革发展延伸至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体系变革中。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才有可能在新一轮的人工智能革命和产业体系变革中占有优势地位。

  

  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

  

  羊城晚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讲的是工作方法。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如何把握部署与落实的关系?党员干部应从哪些方面提升抓落实的能力本领?

  魏传光:部署与落实、“一分”和“九分”的关系讲的是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一是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必须解决重文件制定、轻督促落实等问题,一竿子插到底,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确保改革方案落地。

  二是改革部署既要向上看,从全局出发想问题,吃透党中央精神,也要向下看,搞好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掌握实际情况。部署中要有可操作性的举措,为抓落实打牢基础。

  三是改革方案的设计必须把握客观规律,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

  总之,改革既要取势,又要取实。抓落实,是改革制胜之道。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越向纵深推进,触及利益矛盾越是复杂尖锐,每向前一步都不容易,必须在改革落实上下更大功夫,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羊城晚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在您看来,党员、干部应从哪些方面提升抓落实的能力本领?

  王晓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员干部是关键群体,要从思想力、执行力、服务力三个方面提升党员干部抓落实的能力本领。

  勤学深思,提升“思想力”。提升狠抓落实需要掌握的本领很多,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懂得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矛盾关系中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思想力”是党员干部狠抓落实的思想力量,决定了狠抓落实的方向、道路与方法。

  真抓实干,提升“执行力”。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一切将会成为空谈。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政治担当和社会担当,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继续把改革全面推向前进。

  人民至上,提升“服务力”。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常放心中,着力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依据,真正做到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