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在守正创新中发挥澳门独特的文化优势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2月19日        版次:A13    栏目:理响广东·岭南文论    作者:张中鹏

  □张中鹏

  

  独特的文化是澳门的根脉与灵魂,是澳门的标识和名片,也是推动澳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回归祖国25年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接续奋斗,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文化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澳门被先后赋予“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三个发展定位,中西文化荟萃的人文环境已经成为澳门最鲜明的特色和独特优势,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文化篇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巩固和发挥澳门独特的文化优势,不仅能够充分彰显其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持续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也必将不断服务国家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发挥作用。

  

  多元文化铸就澳门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始终在兼收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澳门从传统边陲渔村演变为现代繁华都市,中华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展,多元文化特色形成并得以保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也突显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博采众长的开放胸襟。

  中外文化交流沉淀城市底蕴。澳门文化特性根植于其独特的历史进程中。澳门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现存文化遗迹昭示了其与广东环珠江口地区属于同一源流。进入16世纪中叶,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也使澳门形成中西汇聚、华洋混处的社会结构,一跃成为大航海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据点与贸易枢纽。中华文化和来自欧洲、非洲、东南亚的域外文化在此相遇、碰撞、交流、融合,铸就了澳门与众不同的国际风范、多元风貌和古城风韵。正是基于多元文化共处的历史财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澳门荣膺“东方魅力之都”“创意城市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多项国际殊荣,彰显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明的平等对话和包容互鉴。

  悠久中华文化绘就城市底色。中华传统文化是澳门的根基和灵魂。澳门虽然面积不大,但自秦朝起就被纳入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历代先民接续开发建设,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护佑传统价值观,形成丰硕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虽然历经葡萄牙的长期管治,但澳门完整保存了中华文化基因。目前澳门的粤剧、凉茶制作技艺、鱼行醉龙节、南音说唱、妈祖信俗等多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始终是澳门历史发展的主流,传统的道德观念、礼仪规范、文化习俗在此得到较好的守护和传承。

  华洋五方杂处涵养城市底气。澳门发展的不竭源泉是人。澳门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和最早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城市,不仅是商品货物进出的贸易枢纽,更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心,吸引了来自不同语言、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来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成为不同时期澳门发展的最大资源和优势。中国人始终占绝大多数,欧美亚非人源源不断迁入,在经济、科技、教育、艺术、医疗等领域持续发挥作用。五湖四海人在商贸中互动、在文娱中交流、在生活中连接,最终构建澳门和而不同、共存共荣的文化共同体,形成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城市精神。

  

  在赓续文脉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即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回归祖国以来,澳门秉持从传承到创新的时代使命,不断创新、丰富和拓展文化内涵和空间,塑造了一个活力与魅力并存、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风貌,不断在新时代新征程彰显新担当新作为。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为澳门发挥独特的文化优势提供了制度依据和政策依据。回归25年的发展成就昭示,一要继续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爱国者治澳”的原则,不断锚定发展定位,立足比较优势,为澳门的可持续发展扩充新空间、开辟新路径。二要秉持奋发同行、持正革新理念,赓续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历史基因和文化渊源,立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重要定位,打造与“法治澳门”“活力澳门”“幸福澳门”并行的“文化澳门”,切实以文化为抓手擦亮澳门国际大都市的“金名片”,将文化逐渐转化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动能。三要打造具有澳门特色的文化品牌,既守护岭南文化传统、中西文化荟萃人文环境优势的同时,又在旅游休闲业及其多元现代产业发展格局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现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发展空间,构建创意引领、技术先进、深度融合、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系统性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澳门的比较优势和潜在价值,必须共同守护这方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澳门拥有我国最早的西式堡垒、炮台、剧院、灯塔、天主教堂和中西合璧民居建筑,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功德林寺院文献等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最具代表性的是,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澳门不仅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与成都、顺德、扬州、淮安等齐名的世界美食之都。2021年,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林则徐、郑观应、孙中山、叶挺、冼星海等都在此留下足迹。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加大政策、人员、经费、精力投入,优化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激发全社会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工作,平衡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挖掘与众不同的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休闲业的文化内涵,实现以文化带动关联领域深度融合发展。

  守护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记忆。共有的文化与历史记忆是塑造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的重要前提。从历史传统来看,虽然近代以来不同的历史命运造就社会制度差异,不过总体上共同的文化基因使得包括岭南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具有同源性、亲和力和可融性。近年来,澳门历史文化研究系统被纳入粤港澳历史、国家历史的叙事框架,《清史·典志》《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新编中国通史》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大型著述单独开辟澳门篇章,近期完成新中国成立后澳门首部地方志,充分揭示澳门与中国内地密不可分的历史联系与逻辑。特别是,澳门学学科建设方兴未艾,既努力建构澳门的文化价值和知识体系,又凭借共通的人文传统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合作,着力追寻中国走向世界的艰辛历程,总结中西文明交流交往的既往经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澳门智慧”“澳门方案”。

  

  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老城不老,其命维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澳门素有连接中外文化之桥梁的传统功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澳门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更加彰显,搭建起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桥头堡,继续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展现担当。

  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澳门服务国家的应有之义,也是澳门特区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进一步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机遇,从政策、资金、文化交流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多方面予以支持,繁荣发展特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另一方面,以文化同源、优势互补的先天优势为基石,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合作及其数字化共建共享,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共同打造世界级的人文湾区、休闲湾区。

  助力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历史上澳门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重要媒介,以哲学、宗教、艺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文化交流,为欧洲启蒙运动、中国早期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澳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桥梁作用,助力国家进一步走向世界。一是把握“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深入挖掘数百年来澳门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共生的历程、内涵与特征,充分揭示文化交流互动的多重体现和创造,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特质及其时代意涵;二是发挥澳门特区联通世界、联通葡语系国家的优势,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继续充分发挥中葡论坛作用,打造高标准综合性的中葡平台,推动以澳门为关键平台的中国与葡语国家交流合作。三是高度重视发挥自身特有优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及相关制度机制建设,为澳门关键平台作用的发挥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澳门应巩固中外文化交流的传统功能,拓展国际人文交流的对话空间,努力筑牢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讲好澳门故事、讲好湾区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以持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一是努力抓住机遇、把准定位,持续发挥平台作用,向海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成就、宣传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合作共赢。二是激发澳门青年的主体性作用,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自觉传播中华文化思想精髓。三是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搭建互动交流平台,通过中西合璧、古今交融、虚实结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方式呈现文化,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让澳门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在世界各地走深更走心。

  

  作者简介:张中鹏,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注:本文是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