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画像 图/视觉中国 |
□ 张海鸥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一生既波澜壮阔又颠沛流离。曾三次入粤,两任岭南地方官。 三入岭南 韩愈十岁时,曾随兄嫂谪居韶州两年。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说韩愈“早孤依嫂,读书日记数千言,通百家。”当代学者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引《新唐书》卷十一《代宗纪》,大历十二年(777年,韩愈十岁)四月,“起居舍人韩会等十余人皆坐元载贬官。”《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李汉序:“先生……随兄播迁韶岭。兄卒,鞠于嫂氏。” 公元803年冬,韩愈36岁,在监察御史任上,上了两份奏疏得罪了权臣和皇帝。一是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而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实地考察后为民请命,上《论天旱人饥状》,遂遭李实等人构陷。二是“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新唐书韩愈传》)他于804年二月到任,次年四月离开,在阳山十四个月。 初到阳山,韩愈很难适应。他在《送区册序》开头说: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水有江流悍急,横波之石……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说不相通,画地为字。(《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二十一) 但韩愈把阳山当作自己践行仁政爱民思想之地,他整顿政务,传授中原的农耕技术,重教兴学,宣传儒家仁义礼智思想,使阳山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文明开化。明代冯大受《祭韩文公》云:“百粤归化,肇自韩年……人诵诗书,家安衽席。”这话不能当作史实来读,但其意可会。冯是用祭颂语体强调韩愈对岭南文化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在人类文化史上,每一位文化伟人的到来,都或多或少影响一地文化之提升。韩愈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对阳山的影响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韩愈805年四月离开阳山,后人各种纪念:“百姓多以公之姓名其子”,文教传统延续,宋代建有学宫,明代建明伦堂、仰止书院,清代有阳溪书院、回龙书院、宗韩书院、桂香书院、读书山堂、通儒社学、淇潭社学等。今天的阳山,有多达50多处纪念韩愈的文化景观,如贤令山、贤令湖、读书台、仰韩亭、韩愈路、韩愈纪念馆、韩愈文化公园等。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时年52岁的韩愈二月到任,十月离开,在潮州八个月,做了一些利民之事,比如兴修水利,推广北方的耕作技术,祭鳄鱼,赎放奴婢,兴办教育等。他带头募捐,捐献自己的大部分俸禄:“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供学生厨馔”。他走后,“潮州山水皆姓韩”,体现了人民对韩愈的敬重和纪念。 文化丰碑 韩愈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对岭南的影响既在一时一地,又在久远。具体可概括如下诸端。 一是文化领袖。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过分推崇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文。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众体皆备皆工,独树一帜,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别开生面,造语精工。如《进学解》写怀才不遇之情,又论选人之道,其中业精于勤、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提要钩玄、焚膏继晷、闳中肆外、啼饥号寒等,都成为常用成语。 二是教育家。他一生重视教育,倡导儒学。曾三进国子监做博士、祭酒,传道授业解惑。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继承儒学道统,重新阐释儒学,开宋明理学之先声。其《师说》《进学解》等文章阐释了丰富深致的教育理念,堪称伟大的教育思想家。 三是国士。他关心国计民生,既有独立思想,又“发言真率”“鲠言无所忌”。如《论佛骨表》说的其实就是群臣不敢说的真话。《讳辩》专为李贺鸣不平:“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韩愈怒驳:“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他一生为人处世堪当士人师表。 四是政治家。韩愈反对藩镇割据,多次参与平定藩镇割据,作《平淮西碑》歌颂平叛胜利,赞扬主战派,批评主和派,表述反对藩镇割据的政见。他许多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他一生有许多可称道的政绩。 五是史家。他参与撰写《顺宗实录》五卷,敢于秉笔直书,是称职的史官。 韩愈有关岭南的诗文 据陈克明《韩愈年谱及诗文系年》(巴蜀书社1999年8月第一版),韩愈在岭南所作及与岭南相关的诗文大约70篇。其中在阳山所作诗大约14首,文5篇。元和十四年赴潮州至离开潮州,近一年之内作诗35首,文12篇。此外元和十五年在袁州(今江西宜春)作《南海神庙碑》。 这些诗文是韩愈在岭南生活最直接的文化遗产,不只记录了他对阳山、潮州以及岭南各地的观感和心情,也体现了他的智慧、思想和意志。比如他在阳山的《县斋读书》诗:“出宰山水县,读书松竹林。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注者说:阳山穷处,但有区册、区弘、窦存亮、刘师命等皆自远方来师从韩愈。不论在阳山还是潮州,韩愈都兴文重教,言传身教,化育一方。他虽然政治上排佛,但在文化理念上也尊重和理解佛教,与佛门文士友好交往,在阳山有《送惠师》《送灵师》等诗作。他在潮州作《琴操十首》并序,是效仿前贤孔子、蔡邕等借琴诗抒怀之作。琴操就是琴曲歌词。韩愈《琴操十首》借孔子周公等圣贤故事,自写胸襟。其前三首《将归操》《猗兰操》《龟山操》写孔子怀才不遇故事,另七首分别写文王、周公、尹吉甫、牧犊子、商陵穆子、曾子等,都是不遇或离别的故事。比如《猗兰操》至今还是热门曲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录孔子《猗兰操》: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有定处。 时人闇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孔子感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无可奈何但又坚守初心。韩愈效仿孔子作《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也是写清高孤独、怀才不遇、孤芳自赏。 现代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琴曲《幽兰操》并略改歌词,是多年来高校音乐专业师生最喜欢选唱的曲目之一,幽独清雅,很适合修养身心,涵泳气韵,练习琴艺和演唱技艺。 韩愈在潮州的《祭鳄鱼文》是奇妙之文,其意蕴很多,耐人寻味。刺史是一州长官,须尽职敬业,为民除害,因而行祭祀之事,以明敬畏之心,恤民之意。鳄鱼若冥顽不灵“必尽杀乃止,其无悔。”表示除恶务尽的决心。但若联系韩愈当时的处境乃至生平之性情,还可隐约体会到他似乎是用隐喻的方式表明人类面对邪恶的态度:果敢坚强,智慧抗争。也纾解仕宦逆境中的郁闷。 他离开潮州到袁州所作《南海神庙碑》也与岭南相关。这篇碑文详细记录了唐代广州刺史孔戣治理岭南的经验以及唐代祭海的习俗。碑文结构巧妙、想象奇特、语言精美。 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谪居惠州的苏轼应潮州知州王涤之请,作《潮州韩文公庙碑》高度评价韩愈: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公元824年韩愈病逝于长安,享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北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从祀孔庙。韩愈两次在岭南做官,时间不过两年,但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是不能仅用两年和几件事来衡量的。他是名满天下的文化伟人,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度,其文化意蕴如潮如海,丰富博大,时人和后人不断阅读他,阐释他,接受他的影响润化。 (作者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软件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