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建设社会组织发展共同体

15年,打造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广州样本”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2月30日        版次:A04    栏目:    作者:高焓;黄梅;李丹丹;张萌

     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公益伙伴学习营(第二期)在港澳举行

    在广州市社会组织党建展览馆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培训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高焓 通讯员 黄梅 李丹丹 张萌

  

  如今,广州有约8000家社会组织活跃在各行各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广州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等措施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依托广州市民政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市社会组织服务交流中心)建设运营的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地于2009年成立。15年来,先后培育孵化了240多家社会组织,其中全国先进社会组织1家、广东省先进社会组织4家、品牌社会组织15家、5A级社会组织19家,打造了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广州样本”。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培育基地着力打造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社会组织发展共同体。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场景中,总能看到社会组织的身影——基金会“出资金”,枢纽型机构“搭桥梁”,社工机构“出项目”,志愿服务机构“出人力”,智库机构“出智慧”。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地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培育服务体系,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公益慈善事业,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服务强因党建强

  

  在培育基地一楼建有广州市社会组织党建展览馆,“党建强、服务强”就刻在展馆序章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对广州社会组织来说,探索的步履从未停下。

  一直以来,培育基地坚持把党建工作融入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全过程”。2018年探索实施党建“红苗工程”,基地为初创期的社会组织搭建服务平台,将党建工作写入入驻协议,孵化党建“红种子”;抓实头雁建设,引导社会组织选优配强党务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和党组织力量,培育党建“红树苗”;开展“红联共建”“三亮三树”、公益创投等活动,引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兜底保障等中心工作,植造党建“红树林”。此外,基地还设立党建工作站、成立社会组织党委党校,持续开展党建教育培训。

  斗转星移,随着一粒粒“红种子”生根,党建工作也在基层萌芽,成长出一片社会组织的“红树林”。如今,培育基地先后推动成立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党委、社会组织红苗党支部,指导成立社会组织党组织58家。广州市社会组织党建课题研究获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一等奖,“红苗工程”被评为广东社会组织党建“十佳”案例、第二届“广州党建十大品牌”。

  社会组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展馆内同样展示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社会组织优秀基层党组织、先进人物的故事。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伯平从业近20年,持续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和专业化发展,获评首批广州市社会组织人才工作室负责人、“广州好人”。

  至今,先后有9家入驻社会组织党组织获评省、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先进基层党组织,22人获评省、市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用实干担起“只争朝夕加油干,不负韶华走前列”的使命。

  

  “软联通”助“心相融”

  

  今年恰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五年来,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硬联通”不断提速,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的交流日渐升温,用“软联通”让“心相融”。

  今年下半年,以“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公益伙伴学习营”为契机,珠三角九市的社会组织负责人走访港澳多家慈善组织、社会福利机构及社会企业,并与港澳高校学者和实务专家就养老服务、慈善服务等领域深入交流。

  2023年,在市民政局及培育基地的指导下,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发展中心成立,这场学习营便是该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联合打造的社会服务公益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学习港澳在养老、儿童、助残、慈善等领域的先进服务理念与模式,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自2019年起,在市民政局等有关政府部门及培育基地的指导下,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联合珠三角地区行业型、支持型组织共同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论坛,致力于搭建粤港澳三地社会组织专业交流合作平台。

  2023年的论坛关注新质生产力,举办了科技专场交流会,科技类社会组织和新型研发机构聚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展开交流,期许实现“引力湾区 创新驱动 科技洞见未来”的愿景。

  《广东省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推动社会组织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民生到科创,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交流合作的平台汇聚起一位位不同细分领域的探索者,用交流激发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

  

  “链资源”促“乡村兴”

  

  成立15年来,培育基地既是“伯乐”,孵化“新生”的社会组织破壳成长;又挖掘社会组织的资源和专长,让更多社会组织践行“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和服务行业”的使命。

  2010年,“萤火虫义工团”进驻培育基地。在培育基地的培育指导下,“萤火虫”于2012年正式注册为广州市荔湾区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14年起,该中心开始在乡村搭建幸福小屋,为留守儿童打造学习、娱乐、教育的好去处;再通过慈善农园,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2015年“红种子的力量——城乡困难群体互助帮扶计划”项目还入选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2019年,“萤火虫”从基地“出壳”,通过“社工+志愿者”的模式为乡村困难群体提供可持续的帮扶。2023年,幸福小屋在原留守儿童教育基地和红色志愿服务基地功能基础上,增设了东江纵队革命历史回顾展馆。2024年,“萤火虫”的暖阳计划服务区域从广州扩展到广东乡村,照亮更多留守儿童、留守村民的生活。

  “萤火虫”的成长不是孤例。培育基地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百社联百村——助力‘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民生建设中的作用。

  在培育基地的培育和指导下,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以下简称“广州社联”)已成长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并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起,广州社联联合广州农商银行金米公益基金会在从化、增城和花都等6个涉农区实施银社助农促振兴项目,累计投入800万元。得益于该项目,在花都养龟的曾先生去年获得了一笔公益帮扶金,广州社联还根据他的实际需求搭建推广平台,让曾先生的养殖龟“出圈”。

  广州社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少乡村创业者都在创业领域深耕多年,但也面临投入巨大、现金流紧张的困境。银社助农促振兴项目通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为乡村创业者提供资金,并通过人才培训、搭建平台等方式帮助乡村创业者提升技能、打响项目的知名度。

  截至2024年11月,广州社联确定拟予资助的乡村产业项目411个,资助对象涉及妇女创业类、退役军人创业类、本地村民创业类以及普惠型经营创业类等,通过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