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辛丰年漫记

来源:羊城晚报     2025年02月18日        版次:A09    栏目:    作者:李怀宇

  

  □李怀宇

  

  辛丰年(1923-2013)是我时常想念的老先生,我曾多次到南通拜访过他。

  辛丰年本名严格,“辛丰年”是笔名,取自英文交响乐(symphony)的音译。他的儿子严锋说:“辛丰年是古典音乐的原教旨主义派。”辛丰年在《读书》杂志的专栏“门外读乐”,始于1989年,终于1997年。当年《读书》主编是沈昌文,而负责辛丰年专栏的编辑是赵丽雅,即扬之水。辛丰年在《音乐爱好者》的专栏“音乐笔记”,始于1990年,终于2000年,编辑是李章,乃王安忆的先生。李章和辛丰年通过许多信,2014年集成《书信里的辛丰年》一书。

  吴中杰教授是严锋的老师。他从上海到南通访问辛丰年。辛丰年说:“我们这里,周围环境也嘈杂,邻居们要赚钱,在家里开了白铁店、摩托车修理行,经常敲打个不停,有时再加上装修房子的电钻声,就更热闹了。”严锋悄悄地对吴中杰说:“我爸爸也真能适应环境。有时他正在听音乐,突然从外面传进一下金属敲打声,他会说,这一声敲打能融入音乐;或者说,这一声不能入乐。他全身心都沉浸在音乐里了。”

  严晓星是辛丰年的忘年交。他是金庸迷,在留意吴中杰记下的这个细节时,不禁联想到《倚天屠龙记》中“昆仑三圣”何足道为郭襄弹琴的同时挥剑迎敌,“双剑相交之声扰乱了琴音”,惹得郭襄大是不乐,“双手轻击,打着节拍,皱眉对潘天耕道:‘你出剑快慢全然不合,难道半点不懂音韵吗?喏,你听这节拍出剑,一拍一剑,夹在琴声之中就不会难听。’”

  严晓星与辛丰年相处久了,发现一个规律:大凡在“文革”中乱咬人的,哪怕与辛丰年无关,他也不再与之来往;而少年之交能保持终身友谊的,必定在“文革”中未曾乱咬人。辛丰年的忘年交陆圣洁与薛范一起从上海到南通来拜访。那时南通、上海之间还没通车,只有坐船。辛丰年一定要去接他们。船在凌晨4点多到,严晓星半夜起来,1点多接了辛丰年,2点多到码头,在寒风中站了两个多小时。

  辛丰年读德彪西时说:“他最讨厌庸人世态。沙龙味、学院派、江湖气,装腔作势的评论家、指挥家,赶时髦的听客,他一概嫉之如仇。”这何尝不是辛丰年自况?他总是杜门谢客,外人以为他是“隐士”。但他自认:“我不是隐士!”南京的《开卷》杂志向辛丰年约稿,久未应。章品镇在电话里说:“他们是有点追名人,不过在他们眼里,你恐怕还算不上什么名人。所以我想,他们请你写稿是诚心的。”果然,辛丰年也成了《开卷》的朋友。

  晚年,辛丰年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他说:“我经常在想,我听音乐,有罪恶感。太奢侈了!这世上还有很多人连基本的温饱都没有,我怎么可以沉浸在音乐里呢?”2013年3月26日,辛丰年逝世。这一天,是他最热爱的贝多芬的忌日。

  辛丰年的一生,如同一曲交响乐。严晓星望着他远去的背影:“那些深深影响了我们、造就今日之我的父辈们,渐渐隐没在时光里。”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