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雨夜闲来写文章

来源:羊城晚报     2025年02月18日        版次:A09    栏目:    作者:龙建雄

  

  □龙建雄

  

  夜黑雨紧。骤然间,外面又下起了瓢泼大雨。

  书房窗外,玻璃里映出台灯下斜头望外的另一个“我”,我笑,“他”也笑;我撇嘴,“他”也撇嘴……好像有一些年没有这样看过自己的模样了,微胖,眼袋明显,当年那个青丝浓密“三七开”的少年,转瞬间已然成为油腻中年大叔。我的双手触摸电脑键盘,忽然想表达一点什么,那就记录此刻的心情吧,写什么不重要,重要是随心而写。

  昨天有旧友毫无征兆给我发来一句话,“我们转业到地方工作已经五个年头”。我敷衍回复“是呀”。那时我在忙,忙着回复一份公函,我很认真,像二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一样,一丝不苟,力求雕刻出满意的“作品”,我在心底暗示自己,或许万一不满意,这认真的态度至少也会为自己加分。

  过去的事情能够记起来,有一些记忆片段甚至于刻骨铭心,这或许就是生活。换工作后的五个年头,日子蹑手蹑脚一般,时间过得寂寥无声。这几年,最大的成就是“把玩”了文字,一面讨厌繁琐细碎的文来文往,一面又在文字书海中快乐遨游,有时觉得自己是不是成了“两面人”,有千篇一律的一面,也有灵魂有趣的一面。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我,待仕途蹭蹬、前程迷茫之时,竟可以毅然决然做出人生抉择,而且彼时就告诫自己,“忘掉一个时代,开启一个时代”,我还是我,我还是那个不一样的我。如今来看,文字拯救了我,也治愈了我。

  一周至少写一篇文章,一周更新一篇公众号文章。这种自我要求,我没有对谁立过誓言,也空口无凭,但真的坚持了下来。是自律,也有老婆和女儿的他律,她们给予了最直接最真诚的鼓励。也要特别感谢那几位时常发我文章的编辑老师,她们和他们仿佛像是说好了一样,不约而同送我四个字:“厚积薄发”。很可惜,我把这四个美好祝愿的字理解得很肤浅,寻常之中好像理解成了“厚积杂发”,甚至是“厚积茂发”,偶尔听到别人夸“文章发得到处都是”,心有飘飘然。人嘛,好像终究离不开一个“俗”字。

  这几年,最大的成功则是好好地陪伴家人。我是“女儿奴”,朋友圈里“小有名气”,我引以为豪;女儿心地阳光,好学不倦,伶俐乖巧,即便她普普通通,我依然心满意足,坚信人间值得。爱人给了我最大的宽容,尤其是纵容着我平时的“小孩子气”,偶尔喝蒙一回、沉醉不知归路,遇到大餐报复性饱食美食而不注重体形……因为她的体谅,我好像喜欢就这样待在家里看上几个小时书,码上两三个小时字,有时全心全意地在厨房里忙半个下午就为了做一顿晚餐;据实坦白,好像我“怕老婆”这件事也“名声在外”。幸运的是,朋友们选择了没有损我,当我说要离开聚会回家时,他们总是挥挥手说,不送,你快走吧。细说小家之事,总归又是逃不过一个“俗”字。

  人的天性大致差不多,只是各人的习惯不同而已。习惯靠慢慢养成,有早有晚,所以人的悟性会出现或先或后的差别,现在我信了自己的这种顿悟。白天,在回复一条工作微信的时候,我把写下的内容反复看了三遍,挑出了一个错别字,更正了一处标点符号,我继而默念了一遍内容,觉得后面一句话太过于武断,可能会引起误会,于是果断删除。对方收到我的回复,发来了“666”表情包,还说:“谢谢您,您太客气了。”这让我领悟到,年近半百之人,有些个人修为该要觉醒,诸如“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之类,该避免一定要避免,年轻气盛是年少时的标签,再摔同一个跟头的样子一定难看。生活中,我们在笑谈“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份旷世豁达时,更应该明白:有风有雨,时雨时晴,风雨交加,晴雨相间,这些是自然常态,也是人生常态。

  窗外雨停,夜阑人静。我起身走到窗边,外面路灯温柔,天地清新,人间可亲。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