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探寻潮州镇海楼历史

来源:羊城区域     2021年06月03日        版次:YD09    栏目:文脉溯源    作者:陈贤武

     陈贤武 蚁璐雅 摄


  文/潮州文史学者 陈贤武

  

  根据相关史书资料记载,镇海楼是潮州府府衙的谯楼,东北向。谯楼就是府署的大门,明洪武二年(1369年),原建在金山的府署迁到“新街头之北”(即现在的文化公园一带),并在昌黎路建起了镇海楼,此后历任主官各有增建重修。

  至清宣统三年爆发辛亥革命,广东宣布光复后,起义军进兵当时仍由清潮州知府陈兆棠控制的潮州府城。陈兆棠据府署抵抗,镇海楼在火中坍塌,成为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点。

  作为府署的大门,镇海楼是府署的配套设施,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门洞,而是一座有屋顶的建筑物,也是城内的最高点,仅次于以广济楼为首的城墙的第一道城防防线,镇海楼是府署的第二道防线,城防的意义重大。

  为了突出府署大门的重要性,镇海楼前面有照壁,两侧有“八字墙”。其照壁左右各有“旌善”“申明”二亭(二亭是明清时朝廷令各地设置,有宣达政令、彰善惩恶、淳化风俗的功能。其中旌善亭在申明亭左前,且亭稍高三等,蕴含着崇高抑恶之意),而“八字墙”则类似于古代州府的新闻发布处。因此,府署门口昔日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场所。

  在我国沿海一带,镇海楼并非潮州独有。镇海,有雄镇海疆、拱卫家邦的意思,如河北窑洼,浙江杭州、宁波,福建福州,广东广州,香港等均有镇海楼,其中广州越秀山镇海楼、杭州吴山镇海楼、福州屏山镇海楼并称为中国东南沿海三大镇海楼。

  潮州镇海楼之名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由潮州知府方应元所题,而在此之前,据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曾衍东《小豆棚》卷十五《猴诉》记载,该楼还曾名“揭阳楼”,不过当时的揭阳系沿用秦汉古称,与现在的揭阳市是风马牛。

  对于潮州市民来说,对镇海楼最为熟悉的应该就是关于府楼猴的传说以及原为潮州内八景之一的“镇海晚钟”(也称“府衙钟声”)。

  为什么府署的大门要设木猴呢?原来,旧时把一个府当成一个诸侯国,“侯”和“猴”谐音,因此府楼猴有祈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封侯拜相”的寓意;而由于谯楼本身较高,站在楼上瞭望,城中的警情一目了然,加上古代社会的标准时间,是由官府掌握和发布的,所以镇海楼兼具多种社会功能,楼上设有钟鼓,除了报时以便民众合理安排作息外,当重大事件发生时也能起到报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