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湾产业园规划图 |
厂房还在建设中,项目早已签约 |
深圳企业在惠州设生产线 |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通讯员 周文媚 罗木森 日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公布《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重新确立了深圳都市圈,并提出要构筑“一主两副”核心区,惠州中心区被确立为副中心之一。 2020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外公布《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提出要“科学制定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随后广东不断明确各大都市圈范围。 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在2021年1月公布的广东“十四五”规划中,深圳都市圈包括惠州全域,河源、汕尾两市都市区部分,在去年12月公布的《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中,依然包括惠州全域,关于河源、汕尾的措辞调整为“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都市区和汕尾都市区、海丰县、陆丰市”。本次《指引》中,深圳都市圈并不包含惠州龙门县,这意味着惠州全域并没有被纳入深圳都市圈。 相关专家分析,本次《指引》中深圳都市圈范围虽缩小,但质量更高了。那么,本次深圳都市圈提质,对于惠州而言,意味着什么?惠州又将迎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17家重要企业签约落地 东江湾产业园逐步成为惠城经济发展引擎 8月10日,惠州市惠城区高盛西湖智谷产业园(以下简称“西湖智谷”)举行产业生态圈启动暨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17家专精特新、国家高新企业签约入园,预计总投资达5亿元。 西湖智谷位于东江湾产业园核心片区。东江湾产业园作为惠城高新科技产业园的核心园区,是惠州市重点打造的七大千亿园区之一,正逐步发展成为支撑惠城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惠城区副区长颜明光介绍,西湖智谷是省、市、区的重大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的项目走进这里,在东江湾这片热土上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截至目前,西湖智谷已经引进46家企业,总产值10亿元,年纳税0.5亿元,其中有2家专精特新企业、22家国家高新企业。放眼至整个东江湾产业核心区,产业引进数据更加亮眼,2022年上半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61.53亿元,同比增长13.1%;规上工业增加值40.4亿元,同比增长10.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同比增长72%;完成工业投资26亿元,同比增长103%。 近年来,随着大湾区建设进程的加快,深莞惠协同发展越来越紧密。日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公布《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重新确立了深圳都市圈,细化了建设思路,提出要构筑“一主两副”核心区,惠州中心区被确立为深圳都市圈副中心之一,同时披露了深圳都市圈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都有大动作。这再次印证,深莞惠的一体化发展轨道正在加速形成。 作为惠州市的中心城区,惠城区是惠州融深融湾重要区域。结合惠州“2+1”产业集群的建设基础,惠城区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深圳总部+惠州智造”“深圳研发+惠州转化”“深圳孵化+惠州成长”等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建立与深圳产业链协同招商机制,信利康·乐创城、华南生命健康科技、惠州天安数码城、西湖智谷等新兴产业园区建设正酣。产业园区抱团发展,科创型企业纷纷入园。 记者了解到,惠城区将立足深度融深融湾要求,加快编制《惠城高新区总体发展规划》,推进东江湾产业园产业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等编制,强化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引导,融入惠州产业发展大局,统领各园区协同发展。 惠城区只是惠州市加快融进深圳都市圈的一个缩影,今年惠州市及各县区两会,均将融入深圳都市圈作为工作重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产业承接、交通构建、人文互融、生活互惠等方面入手,加快与深莞接轨,协同共进。 深惠产业协同上演“双城记” 惠州迎来新发展机遇 深圳神盾卫民警用设备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从事智慧警务服务自助设备研发、生产、销售的专精特新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现已签约落地西湖智谷。该公司董事长朱晓熔告诉记者:“惠州发展空间大,是投资热土,也是安居乐业的沃土,所以我们选择落户这里。”深圳市海王鑫科技有限公司同样于近日签约落地西湖智谷,该公司总经理胡传青说,项目建设速度和当地政府细致的服务让企业坚定了在这里发展的信心。未来,该企业将逐步把总部和研发部门转移过来。 在西湖智谷引进的46家企业中,深圳企业占比63%、东莞企业占比20%;电子信息产业占比75%、智能制造占比14%。因地理上相邻、产业互补性强,加上土地开发强度较为悬殊,近年来,“深圳研发、惠州制造,深圳总部、惠州基地”的故事在两地频频上演。据统计,2017年以来,惠州引进项目中来自深圳的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超过3600亿元,占比约三成。 今年2月22日,《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印发实施,提出惠州今年实施深度融深融湾八大专项行动:规划互接、交通互联、产业互补、科技互兴、人文互融、生活互惠、平台共建、机制互通,并明确33项具体工作,促进深惠两地协同发展。今年1-5月,惠州招商引资过会项目188宗,计划投资总额826亿元。从来源地看,90%的项目、69%的投资额来自大湾区城市,其中又以深圳为主。 本次《指引》提出,要构建“一主两副”核心区,以深圳前海、福田、罗湖、南山为主中心,东莞和惠州主城区为副中心,形成金融服务、生产性服务、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体系,持续推动制造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和现代服务中心深化合作,通过区域协同、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布局促进价值链整体跃升。 《指引》明确,依托四大交通走廊与轴辐式枢纽体系,构建湾区级产业科技创新功能节点,沿深圳—东莞和深圳—惠州边界,自西向东构建湾区科创头部企业与现代服务业节点、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与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 其中,坪山—惠阳—大亚湾被定位为“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将形成深惠融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工业4.0产业集聚地区以及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产业策源地。沿东莞—惠州边界重点构建潼湖—常平智慧产业新城节点,把握潼湖生态智慧区和常平城市副中心,以建设智能制造高地和现代产业新城为目标,加快推动常平香港城、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潼湖科学城、东莞东站枢纽、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等片区开发建设,构筑支撑莞惠产业发展的重要脊梁。 根据《指引》,深圳都市圈将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推出大动作,有望加快深圳、东莞、惠州的一体化、同城化进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引擎之一,深圳未来将会进一步集聚人才、资本和创新资源,对周边地区形成更大的辐射作用。正在大举“融深融湾”的惠州在《指引》中被提及21次,势必将迎来发展机遇。 首次明确交通系统协调指引 “深莞惠1小时经济圈”加速形成 都市圈的规划范围是很多市民关心的话题。根据国家发改委2019年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此次深圳都市圈瘦身,更加遵循“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发展规律,“含金量”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指引》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各个都市圈在交通系统、公服设施、产业等方面的协调指引。 惠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拥有“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已经逐步形成了“深莞惠1小时经济圈”。随着惠州市“丰”字形交通网络建设,将进一步拉近与深圳都市圈核心区域的空间距离,促进惠州与深圳的全方位融合发展。 当前,作为惠州“丰”字形交通南北主轴、惠州市的交通大动脉,惠州1号公路(惠霞高速)正如火如荼建设中。它对标深圳深南大道,也是未来惠城各个主城区链接深圳的主要大通道。1号公路规划宽100米,双向12车道,全长约69公里,建成后,原来到深圳60分钟左右的车程,有望缩短到40-45分钟。道路计划2024年正式通车,将直接拉近惠州与深圳的距离。 在深圳都市圈的交通指引方面,提出构筑三横四纵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快线组成的七条复合交通走廊,串联“一主两副”外的重大湾区级功能节点,发挥“分布式”布局优势。 《指引》还明确,深莞惠中心区布局9个轨道主枢纽,发挥主城区人流集散的功能。其中,深圳布局5个,东莞布局2个,惠州布局2个,分别为惠州站、惠城南站。同时,深圳都市圈还将在人口与经济活跃的东莞、惠州和深圳相邻地区,通过设置惠州南站6个临界次级枢纽,与主枢纽形成高效的轴辐式结构分担主枢纽压力,支撑东莞滨海湾、深圳会展海洋新城、东莞松山湖、深圳光明科学城、塘厦、平湖北、大运新城、惠阳以及大亚湾等关键分布式节点。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现在的都市圈强调全方位一体化,包括产业、经济、交通、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随着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大湾区内部的交通会更加方便,城市的边界将被打破。 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宋丁认为,都市圈的建设会促进深圳都市圈交通和产业的发展。他认为,各城市之间的道路交通,包括高铁、地铁建设都会加快。此外,在大交通铺设的情况下,深圳都市圈未来产业的发展也会有很大提升。基于产业互补的格局,比如深圳有资金技术优势,惠州有大量的土地和就业人口,双方就能形成发展的合力,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高盛集团先后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三角示范区布局15座城市,开发运营产城类项目(在建)共12个,当中引进服务企业超3200家,投产后公共税收超过30亿元,也成功打造东莞首个民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西湖智谷总经理龙俊告诉记者,《指引》为深莞惠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一主两副”中心需要搭建一个完备的产业生态圈,惠州作为土地资源丰富的一方,要发挥自身优势,制定政策,主动承接深莞外溢企业;同时需要加强发挥“与惠有关”人才的作用,比如“惠州女婿”“惠州乡贤”等等,加强与这类人才的联系,将其纳为惠州高质量发展的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