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晶在惠州学院开展剪纸培训 受访者供图 |
刘雅晶刻苦钻研剪纸 |
经过苏定明的设计和剪刻等步骤,西湖美景跃然纸上 |
刘雅晶独创以剪纸符号教学,通过剪纸符号组合可以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
苏定明的作品讲究整体氛围 |
惠州剪纸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受访者供图 |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王小虎 “先里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依次剪出水滴形、米粒形、花瓣形……”近日,在惠州市惠城区文化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剪纸工艺大师刘雅晶现场教授市级非遗项目——惠州剪纸。几张彩纸,一把剪刀,在学员们的手中一折一叠一剪,瞬间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草、蝴蝶,深受学员们的青睐。 一剪一世界,一刀一乾坤。惠州剪纸历史悠久,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剪纸的影子,承载着众多老惠州人的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艺术在人们生活中渐行渐远。如今,民间掌握这项手艺的人少之又少,且都上了一定年纪,惠州剪纸面临传承困境。 近日,记者从惠州市惠城区文广旅体局获悉,当地计划推动惠州剪纸常驻校园,设置非遗工作站,打造成为桥西街道辖区学校的品牌活动,进一步推广传播这项古老的传统工艺。 现状:惠州剪纸后继乏人 位于惠城区桥西街道麦兴路,惠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苏定明家中,随处可见精美的剪纸作品,风景人物生动形象。“认真看,一幅好的剪纸作品能给人带来艺术享受。”“惠州剪纸很讲究构图,多种元素同时呈现但不显杂乱。”“画画能修改,但剪纸刻错就没有后路了。”……一谈起剪纸,苏定明滔滔不绝。 已到古稀之年的苏定明,跟剪纸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他的剪纸技法是家中祖传。一开始,他只是将剪纸当作爱好,直到20世纪80年代,了解到惠州剪纸面临湮灭危机,才全身心投入钻研。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苏定明的剪纸作品不仅在省内外多次获奖,还受邀到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欧洲等地展出。 其间,还发生了不少趣事。最让苏定明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他带着剪纸作品到国外展览展出,现场演示用2到3分钟“速剪”一张人物侧影,令外国人大为震惊。“他们不相信只用普通剪刀就能剪出那么传神的作品,甚至怀疑剪刀里有电子芯片。”无奈之下,苏定明给对方检查剪刀,事实证明并无异常,他们连连称赞:“中国不仅功夫了得,还有如此厉害的工艺。” 时光流转,昔日走出国门的剪纸艺术也难敌世事变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所幸,近年来的推广宣传,逐渐吸引了一小批民间爱好者,刘雅晶是其中佼佼者。在2004年退休后,她开始重拾儿时爱好,加入老年大学剪纸班,刻苦学习,多次代表惠州前往外地进行交流,其剪纸作品也在深圳文博会等大型活动上亮相。 从学员变成导师,刘雅晶不遗余力地开展公益教学活动,走进多个社区、多所学校推广剪纸艺术,在每年惠州市文化馆春、秋两季开班,学生不计其数。剪纸已融入刘雅晶的生活。受她的影响,上初中的孙子从小喜欢剪纸,四五岁时就能剪出一辆小汽车。 然而,后继乏人还是最急迫的现实问题。“惠州真正会剪纸的人实在屈指可数,且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刘雅晶说,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剪纸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微弱,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 此外,剪纸难以走商业化道路,让传承更加艰难。刘雅晶记得,她曾帮忙创作过一幅作品,对方最终花费200元买下,但光是装裱就花了200多元。“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热爱剪纸艺术的年轻人,能把剪纸文化传承下来。”刘雅晶盼望着。 同样期盼的还有苏定明。接班人的难题成为他多年压在心中的大石,家中孩子也都无心传承,“目前我还在寻找接班人,欢迎有耐心、有恒心、真正热爱剪纸的人士来联系我”! 往昔:市井剪影承载记忆 惠州剪纸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距今便有200余年,实际上可追溯到明代。”苏定明介绍,惠州剪纸主要围绕人生礼俗、岁时节令等民俗生活制作,纯作欣赏的较少。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袁学欢曾撰文介绍,惠州剪纸有着南派剪纸柔美清秀、图案精巧、技法写实、以刻为主以剪为辅、剪刻结合的表现风格,吸收了国画和版画的表现手法,设计疏密有致,刀工细致入微,画面丰富饱满。 追溯过往,在民国时期,惠州民间的剪纸较为活跃。在多数家庭中,都有剪纸作装饰、镇邪之用,或纯粹作为美术作品,悬挂于厅堂、房间、书房。当时,西方一些生活用具及现代交通、电力等一些“新元素”涌入惠州,剪纸艺人及爱好者就将其作为剪纸题材。例如剪五代同堂,在八仙桌上便出现了暖水壶甚至风扇、煤油灯等;在郊野放风筝,可以见到剪纸的一角偶尔出现火车、汽车等元素。 那时并没有专职的剪纸艺人队伍,刺绣、纸扎、竹木雕艺人也会剪纸。剪纸在花灯、喜事、年节及打醮等场合中都是作为配角,因此未有单独的剪纸社团及专门以剪纸为生的门店作坊。苏定明介绍,如果大型活动需要较多的剪纸,则预先告知会剪纸的人做准备,要用的时候就派人到其家中去取,“小型、简单的多是一角左右,大型、复杂的则一元几角或几元,一般不会超过五元”。 新中国成立后,为喜庆活动、民居美化或作美术工艺品欣赏的剪纸不断增多,但都以个体爱好或业余创作居多,未形成门店、组织等。每次画展都有一定数量的剪纸作品参展,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1954年出生的刘雅晶还记得,小时候流行剪纸,她就与家中姐妹剪出花花草草,印在蚊帐上玩游戏。空闲时,她还会制作人偶,穿线拉杆,在家上演皮影戏。剪纸在当时是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几乎是一代人儿时的共同记忆。“小孩子受到惊吓,家里人便会剪个小人,放到受惊的地方‘打小人’。”刘雅晶说,几乎所有的家庭妇女都会剪简单的图案,特别是会“花心思”去装扮自己的围裙,用巧手剪出花纹图案后,再将其绣上,成为独一无二的“时尚”。 除了在民间各式活动中作装饰外,在20世纪60年代,剪纸还广泛地应用于商业广告。苏定明说,那时候惠城一些拳头产品,如唐卓兴剪刀、黎德芳跌打药酒等,都是用剪纸作店标与商标,“黎德芳跌打药酒的商标是一个扎着飘带的葫芦剪纸,其深远内涵令人一目了然。”而贴在街头的电影广告也屡见一些剪纸图案,造型生动,视觉冲击力特别强,能吸引人们前来观看。 惠州市民们在一些公共场所中也能经常看到剪纸身影,如公园、影剧院、宾馆区交通标志等方面。据老人说,惠城在民国时期,已有一些较高档的旅店,在厕所中贴上了男女剪纸图,使人更易识别。 突破:进校园打造品牌项目 昔日鲜艳亮丽的剪纸,如今却逐渐黯淡失色。不忍看到剪纸艺术日渐没落,刘雅晶钻研创造出一套剪纸的特定语言和符号,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吸引了不少初学者。 据介绍,一整套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班设计了12节课,每节课教授4个符号,如弯月形、水纹形、月牙形等,在掌握48个入门的符号之后,初学者能基本剪出小花小草;中级班则是通过符号组合搭配,让人们从会剪一朵花到一束花;学习完高级班课程,能剪出十二生肖。在课程中,刘雅晶还会传授剪纸口诀,如“圆如明月、弯如柳条、尖如麦芒、方如瓷砖、斜如锯齿”等。 “以前大家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有绘画基础才能学习剪纸。”刘雅晶说,通过剪纸符号的授课方式,能让众多没有绘画基础的中老年人入门,并产生兴趣。“其实,以前家庭妇女也都是通过一个个符号,组合成精美的剪纸图案。”不过,这些课程只能带领人们入门,如果想更进一步,学会设计创作,就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靠个人的天赋与努力。 近日,记者从惠州市惠城区文广旅体局获悉,将加强与校园联动,把惠州剪纸逐步推广至保护单位——桥西街道辖区学校。据桥西街道文化旅游体育服务中心主任张文倩介绍,之前开设了多堂剪纸公益课,多次开展了非遗“三进”(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活动。接下来,将在原先的基础上,计划先挑选两到三所有基础的学校,首先推进教师培训,然后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活动,如打造兴趣班等,因地制宜将惠州剪纸打造成为学校的品牌。如果条件成熟,逐渐开展剪纸校园“全覆盖”。 对此,刘雅晶深表赞同:“短期一两节课效果有限,只有长期稳定的课程才能让更多的学生真正了解剪纸,感受到剪纸的魅力。”据悉,桥西街道将为刘雅晶组织申报区级非遗传承人,而刘雅晶计划开设更多课程,让更多人学习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