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百年名校的家族密码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5月12日        版次:ZHA14    栏目:    作者:陈骁鹏

     演达学校校门典雅厚重

     演达学校创办者、首任校长邓镜人

     演达学校俯瞰图

     演达文化长廊名言,浸润鹿颈学子心田

     邓演达石像惟妙惟肖,周围绿树簇拥

     鹿岗学校原教学楼一直作为教育场所使用

     邓演达故居

     新门楼对联“镜人兴学惠桑梓 演达精神励后人”

  

  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杨锦强

  通讯员 王小虎

  

  与廖仲恺、叶挺并称“惠州三杰”的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出生于惠州淡水河畔的三栋鹿颈村,在那里坐落着一所以其名命名的小学——演达学校。

  该校前身为“鹿岗书室”,乃是邓演达祖父邓晓相开设。1929年,邓演达父亲邓镜人在鹿岗书室后面的山岗上,兴建起一所中西结合、门楼高耸、四合院的新学校,命名为“鹿岗学校”,并亲任校长,题写校名以及“培植资时雨,英雄起草茅”楹联,以此勉励教师、激励学生。1987年,为纪念邓演达,经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易名为“演达学校”。

  从传统书室到现代学校,演达学校栉沐风雨近百年,历尽沧桑仍弥坚。历任校长、教师坚守办学初心,孜孜不倦授业解惑,牢记育人使命,并在不同的阶段,赋予学校新的内涵和活力;历届学子笃学笃行,人才辈出。如今,演达学校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发展,积淀了厚重的校园文化,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稳居三栋镇前列,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壹 浓缩邓家三代教育情怀

  

  演达学校位于鹿颈三村5号。沿着宽敞的村道来到校门口,一眼望去,校门主体色调为典雅的灰色,整体线条简洁,右侧红色大字“演达学校”大气庄重,左侧“培植资时雨,英雄起草茅”楹联彰显学校的精神品质,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原来的校门较为简单,只砌了两边的砖柱,安装了铁门。后来考虑到校门的美观,以及学校功能的需求,2022年由鹿颈村委会筹资重建校门。”演达学校校长林淑军介绍,如今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体育器材室、保安室等功能室安置于此,校门的社会属性、实用功能、装饰美化得以展现。

  进入校园,一栋两层高的教学楼映入眼帘。该教学楼为局部二层砖混结构的建筑,占地面积约13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266平方米。其正门为欧式门拱券,立面采用拱券窗楣,外墙为青灰砖装饰,屋顶为坡面青瓦顶,上门头饰为古典柱式线条与中式竹节栏杆的造型,整体风格协调,至今仍保存较好的原建筑居住功能与空间形态。

  站在教学楼前,首先看到的是新门楼对联“镜人兴学惠桑梓;演达精神励后人”,木刻的对联古香古色,细细品味,两代人的精神萦绕其上、延绵不断,让人连声称赞;抬头仰望,门楼山墙上邓镜人所题的楹联“培植资时雨;英雄起草茅”镶嵌其间,至今仍熠熠生辉、秉烛大地。拱券门窗、罗马立柱、中式竹节栏杆等中西建筑元素相结合,整座建筑看起来端庄厚重、历久弥新。

  在教学楼旁,邓演达石像卓然伫立,周围绿树簇拥。林淑军告诉记者,邓演达石像在校园中摆放,不仅能够很好地烘托校园学习氛围,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演达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田。

  来到演达文化长廊,满目皆是邓演达、邓镜人名言,如“革命是站在大众面前,为大众而牺牲的事”“个人生死不足道,中国革命必须及早恢复”“时值国难,好男儿当为国捐躯,危难时方见我邓家与日月同辉的精神光彩”……这些名言激励、熏陶着众多鹿颈学子。

  漫步校园,教室里传来琅琅书声,犹如最美的乐章;课间学生或在空地追逐嬉戏,或三三两两围坐在邓演达石像下讨论,或穿行在文化长廊,朝气蓬勃。

  

  贰 百年校史传承始末

  

  演达学校的创建,与邓镜人教育救国的理想密不可分。他既是演达学校的创办者,也是首任校长。邓镜人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从小聪明好学,熟读经书,于清光绪年间考上秀才,并游历东洋,思想开明,曾任教挺秀书院、崇雅书院,后回乡投身教育,是远近闻名的教育者。

  邓镜人经历的是百年前教育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丧权辱国,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有识之士纷纷把批判的目光投向教育。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开民智,使中国图强自存,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如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1924年,邓镜人放下崇雅书院的教鞭,回到故乡鹿颈村兴办鹿岗学校。其实早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邓镜人的父亲邓晓相已在鹿颈村开设“鹿岗书室”,腾空自己的房子作为教室,出钱聘请教师,招收本村儿童入学读书。年幼的邓演达也曾在该书室念书启蒙。

  邓镜人返乡后,发现“鹿岗书室”已不能适应众多求学者的需求,便发动鹿颈村八大姓氏村民,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在他的号召下,众人集资出力,共同将“鹿岗书室”扩建为“鹿岗学校”。邓镜人亲任校长,亲笔题写校名以及“培植资时雨,英雄起草茅”楹联,寄望用新学的时雨培育时代的英雄。在这所新式教育小学,邓镜人秉承以教育开启民智的宗旨,舌耕不辍,育人无数,直至1936年辞世。

  随着鹿岗学校的出现,鹿颈村的儿童得以就近读书,附近乡村的学子也获得求学的机会,众多人才脱颖而出。鹿颈村与附近村庄建立起良好的邻里关系,和谐相处。

  1986年,为纪念邓演达,惠州市人民政府在市区南苑公园竖立邓演达铜像,重修邓演达故居,修建三栋圩至邓演达故居公路,将鹿岗学校更名为演达学校。1991年秋季,各方筹资重建演达学校,保留鹿岗学校原教学楼原貌,拆除四合院旧址,增设中间连廊,新建两层教学楼,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题写“演达学校”校名。

  经过更名、修整、扩建,演达学校继续培育新人。然而,不管校舍如何变化,鹿岗学校原教学楼一直作为教育场所使用。据了解,该教学楼与养志小学原教学楼同时入选2013年惠州市公布的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

  

  叁 爱国教育涵养青衿之志

  

  “如今学校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30平方米,有8个教学班,教师18人,学生309人,办学质量得到当地村民的认可。”林淑军说,学校坚持“弘扬演达精神,培养学生做一个懂感恩的人”的办学思想,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事业心、责任心”的职业道德理念,学生队伍建设坚持“乐学心、感恩心”的德育理念,努力打造一所“园林式”学校——温馨的家园,成长的乐园。

  从传统书室到现代学校,演达学校历经风雨近百年,有着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学校每年结合清明节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演达精神”清明祭英烈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活动中,全体师生都会无比庄严地敬送鲜花、瞻仰烈士像,这有助于师生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辉遗志,激发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林淑军说,经过多年的努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成效,不少学子以邓演达为榜样,立志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据介绍,演达学校办学成果突出,曾获评“惠州市标准化学校”“惠城区安全文明校园”“惠州市巾帼文明岗”等;课题《家庭教育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惠城区第一届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教师荣获多项荣誉称号和奖项,学生参加学科知识竞赛、作文等比赛也多次取得好成绩,教学质量稳居三栋镇前列。

  近年来,演达学校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操场、跑道、围墙、舞台等设施一应俱全,各功能场室日益完善。校门前原有水塘被填平,修整为校前小广场,空地种上成片绿植,增设停车场,并在通往演达学校的村道铺设沥青,方便家长接送学生。

  林淑军告诉记者,鹿颈村委会一直积极为学校发展谋划,尽力为学校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去年8月,还成立了“教育互助会”,筹集善款100多万元长期用于奖教、奖学、助学,同时计划扩大校园用地,为学校新建一栋占地7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

  “当得知这个消息时很开心。”林淑军表示,新建教学大楼可以改善现有办学条件,为学校扩招提供硬件保障,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