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丽 行走少华山一千多米高处的栈道上,低头可见山谷间满眼的碧绿,那是努力生长着的攒动的树林,以我一个在南方生活的人,只能认出最常见的油松、枣树、榆树,献宝一般指给随行的孩子看。当它们随风而动时,画出一道道高低起伏、绿色泛白的波浪,伴随着凉风习习和蝉鸣声不绝于耳,在炎炎夏日里带来难得的心旷神怡。 抬望眼,山那么高,天却在更高处;晴天朗日,白云绵绵,有的堆叠在一起显得很厚重,有的又如丝如帛,现出蓝瓦瓦的底色。我想起出发前上网搜索少华山的图片,电脑显示的大抵是仰拍视角蓝天白云下的少华山一角,想必那拍摄的许多人也如我一样,被这明丽的色彩吸引着打开了镜头。 远眺,著名的潜龙寺矗立在巅峰之上,于山的最高处腾起百绿中的一点红,尤其显得醒目而大气。寺庙脚下人工修建一条玻璃栈道,两边的护栏漆成红色,就连玻璃桥底的支撑柱也特意漆成栏杆一色的红,道路的尽头恰逢山崖处建一座龙头型建筑,名为龙首阁,当然也是红色的,据说现在已然是少华山最著名的景点。有头有身,于是一条蜿蜒的红色长龙就盘旋在潜龙寺脚下,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倒真真形象地坐实了“潜龙”一说。 我们下山返程时,在高速路上依然能清晰地看到这条长龙于绿色山林的掩映下威武张扬的生动形象,这样,反而让人忽略了刘秀避难藏匿于此后人感恩修建寺庙故名“潜龙寺”的典故。 皮肤的毛孔被凉意吹开了,眼睛被光与色占领了,鼻子被山野气息侵袭着。孩子们和我一样,一边在山道上奔跑,一边快乐地相互呼喊,我邀请他们:咱们一起喊山好不好?孩子们快乐地答应了,一二三,啊——啊——啊——无限绵长的声音从我们四个人的胸中、口中向山谷的方向传递。许久之后,我们才停下来,每个人都很放松,眼睛里充满了笑意。就这样边走边喊,在这苍茫的大山与深谷里,虽然只有三四个人,声音倒也不显得寥落。 像我们这样的呼喊,在中国古代只能算小儿科,许多古人遇到愉快的事情时都要“长啸”的。长啸,也称为啸歌,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它不是吹口哨,也不是嚎叫。 扬州的著名园林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两句,这里的舒啸,就是愉快地长啸。陶渊明是学阮籍的,后者才是此中好手,魏晋时期有长啸的风气,西晋成公绥曾创作《啸赋》,称赞“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长啸的传统,至上,可以在《诗经》《楚辞》中看到,至下,有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比这更广为流传的是岳飞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样看来,长啸多在登高的状态下,周围较为安静,啸者大抵想要表达的情愫是壮阔、激越的,也可能是悲切的。 作为一个五音不全、中气不足的中年女性,长啸只能是我神往的状态,根本不可能做到。但是每次行走山林,山气涤荡胸襟的时候,我总想喊两嗓子,于是我把自己的这种在山林间呼喊的方式攀附为“短啸”。 在广州生活这么多年,爬白云山的时候自不待说,就连在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里游荡,我也忍不住“噢……噢……噢……”地喊,而且,常常有回应的声音从看不见的四面传回来,让我感知到一颗颗为大自然所洗涤的心灵。正如在这少华山中,在侧目的眼神里,我也看到了歆羡的余光,在我和孩子们的呼喊声中,听到一个父亲对他身边的小男孩说:“来,一二三,喔……喔……喔……”
-
即时新闻
少华山啸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8月10日
版次:ZA10
栏目:
作者:刘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