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珠海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项目有望10月开门迎客

为游客打造非遗旅游新体验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8月10日        版次:ZXA10    栏目:    作者:梅尔、梁少冰、周俭民

     珠海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项目主体建筑已成形

     赵志文参加斗门美食文化节

     斗门醒狮包间效果图

  

  文/图 梅尔 梁少冰 周俭民

  

  古风客栈、风雨连廊、水榭戏台,集美食餐饮、农产品集市、非遗体验于一体……位于珠海斗门的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项目已逐渐呈现出其独特的风格。据悉,该综合体已完成主体建设,有望今年10月开门迎客。

  

  主体建筑已成形

  

  在斗门镇大赤坎牌坊对面,一片碧瓦青砖的仿古建筑呈现眼前,气派恢弘。笔者在现场看到,这个综合体项目由两栋建筑组成,目前主体建筑大致成形,岭南特色风格初现。

  据介绍,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项目总用地面积为6514.9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0297.14平方米,建设工程包括1号楼、2号楼、风雨连廊及水榭共4部分,提供机动车停车位约100个,打造集齐美食餐饮、农产品集市、非遗体验于一体的非遗特色综合体。

  斗门区肥仔强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志文表示:“目前主体工程以及外立面的灯光美化工程已经完成,现在正抓紧室内装修,完善旅游服务配套以及农产品的集散点建设,1号楼有望国庆节前开门迎客。”

  

  尽显岭南韵味

  

  作为非遗美食和传承文化的平台和载体,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项目独具岭南建筑风格,将餐饮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展示融为一体,助力斗门及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交流,为游客打造非遗旅游新体验。

  辘筒瓦屋面、龙船脊、镬耳顶……在建筑设计上,外部着重突出庭院式建筑设计,同时融入亭台楼阁特有的古典风,内部打造四水归堂,多维度水景庭院穿插其中,让美食场景与建筑、园林充分融合互动,营造古韵古色、粤韵悠长之感。

  此外,传统岭南风格中的庭院空间尤为重要,项目内组成“园小景无穷”的岭南庭院,形成独特空间体验感和游园氛围。同时接待包间也以非遗元素为主题,设置有斗门醒狮包间、抓泥鱼包间、獭山酒厂包间、客家咸茶包间等。

  综合体在功能设计上也相当考究。1号楼是3层的古风客栈,主要以提供餐饮服务为主,在首层大厅左侧设置有旅游服务中心、农产品销售区及非遗展示区,二层主要为旅游用餐及休闲体验空间,三层则为文化展示和交流综合厅。

  而2号楼为5层的多功能综合楼,包括宴会厅、会议厅、非遗文化展厅和体验区、农产品集散点等。其中3层主要以非遗项目展示为主,设置了莲洲舞龙、醒狮、水上婚嫁等非遗项目,让大家沉浸式感受斗门非遗文化。

  综合体还设计有风雨连廊和水榭,连廊贯穿整个综合体,长廊蜿蜒、曲径通幽,为人们遮风挡雨。水榭位于1号楼与2号楼之间,建设有一座镬耳顶舞台。届时,假山上草木青翠,水池里锦鳞嬉戏,台上名角载歌载舞,余音绕梁,把酒言欢,何等惬意。

  环绕综合体一圈,古香古色的连廊与精致小景相配合,营造出独特的岭南园林韵味。赵志文称,综合体内不仅可以提供餐饮服务,还有非遗体验、农产品销售,预计可以同时接待2000人左右。同时,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的餐饮,将保留原汁原味“大赤坎风味”,打造透明厨房及明厨亮灶。

  

  传承非遗活化经济

  

  在斗门,“大赤坎叉烧排骨”可谓是家喻户晓,历经近一个世纪,秘方酱料、腌制工艺、建造烘炉、果木烧烤等一系列叉烧制作手工技艺传了四代,如今交到了年轻的赵志文手中。凭着一道美味,传承百年,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赵家人的坚守。

  赵家与叉烧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赵志文的太爷爷辈。民国初年,当时年仅13岁的赵佐修,师从广东沿海一带擅长制作烧味的老乡,开始干起了叉烧制作的行当。“叉烧”就此成为赵家人在斗门大赤坎安身立命的事业,以其色泽鲜明、滑爽不腻、咸中带甜,且带有荔枝柴香的特色闻名乡邻。

  2015年6月,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被列入珠海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酒香不怕巷子深。”赵志文说,斗门大赤坎虽然偏于一隅,但八方食客依然对肥仔强叉烧情有独钟,纷至沓来。

  “我们希望更好地优化产品,用心做好斗门味道。”赵志文表示,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将承担特色餐饮功能、特色农产品销售功能以及文化体验和展示功能,进一步提升本地旅游客流量,另一方面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活化,一方面可以将人流转化为经济,更好带动本地农产品销售,与村民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