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六百年前的“红旗渠”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12月22日        版次:ZHA16    栏目:    作者:曹杰

  □曹杰

  

  2023年的初冬,因为做田野调查,再次驱车来到距离龙门县城不远处的江厦村。这是一个三面环山、土地平旷的宁静古村,早在洪荒时代,村子的庙山之上,就有先民敲击石火,渔猎耕战的痕迹,从石器时代到明朝,考古地层在这里一直持续数千年。

  现在的江厦村民,基本以谭姓为主,自元明之交便开基落担于此,已经六百年了。在漫长的岁月里,时间的洪流并没有冲淡江厦宗族血缘的亲近感。时至今日,这里的村民之间,依然按照辈分,以亲族相称,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漫步在村中,除了宁静的小院和古老的祠堂,便是那些广袤的稻田。和稻浪相比,村落民居仿佛是沧海之上的一叶扁舟。初冬的岭南,天气温暖,田野上金黄的稻谷,有些沉甸甸地低着头,看着大地;有些则已经收割,露出新鲜的稻茬,在阳光和微风的照拂下,散发出阵阵清甜,沁人心脾。

  水是润泽江厦的灵魂,但是江厦最开始时却没有灌溉之水。在江厦村的南部,有一条天然的河流三洞河,因为发源于旁边的三洞村,因此而得名。三洞村虽然空间逼仄,但是地势较高,水流平缓,只要稍作引流,河水便可灌溉田地。但是到了江厦,河床陡降,形成深谷,很难汲取灌溉庄稼。

  因此,南宋进士谭瑞奇七世孙谭保恙,最先选择的栖居之地是麒麟寨山背后的三洞,作为一处山间平地,三洞村水土丰美,宜于农耕。于是他们就落户于此,开荒种田。谭氏在此,两代单传,到谭保恙之孙谭佐卿时生下四子。其中次子谭明海,字文渊,号逸叔,也生四子,谭氏自此繁衍壮大,丁口日盛。狭小的三洞村已经逐渐显得拥挤,于是,颇具开拓精神的谭明海和续弦之妻唐氏决定,走出大山,开基江厦。

  当时的江厦,虽然荒地众多,但是因为缺乏灌溉的水源,不适宜稻作。为了解决用水问题,谭明海带领妻子儿女,和族人一起,经过勘察之后,决定在三洞村尾的三洞河,利用河床天然的大石,构筑水圳,将水引入沟渠,沿着山腰,盘山而行,将水送到江厦农田的高处。

  在没有现代化器械的古代,这项工程是浩大的,除了本族人同心协力之外,谭明海夫妇前后用了九头牛的靡费,才完成了这一水利工程。修成之后,水渠绵延五千米,灌溉良田两千余亩,万余人因此得益,堪称六百年前的“红旗渠”。为了纪念其艰辛,谭氏后人便将这一工程称之为“九牛圳”。

  九牛圳的选址是极具智慧的。水圳的源头,在山洞村的村尾,这里筑坝,既可以提升水位,保证三洞村耕作的用水,避免产生纠纷;也能保证输入水渠的水量持续稳定,可谓一举多得。同时谭明海将坝基筑在天然石块上,与河床成为一体,也能有效防止溃坝。

  水圳的入水口不远处,谭明海凿开天然的石梁,留下凹槽,插入木板,这样既能控制水量,防止涨水时过多的水流涌入,冲毁水渠,也能防止表面的树枝杂物涌入水渠,造成拥塞。因为石槽形如狗牙,因此当地人称之为“狗颔石”。事实证明,这一看似简单的设计,发挥了极大的功效,山洞河是一条山溪水,雨季涨水很凶猛,但是经过数百年的风雨,这里的水圳和水渠从未溃塌,足见其科学牢固。

  作为工程的主体,九牛圳的水渠大部分都是沿山开凿,很少有砌筑的,在没有电钻的时代,凿渠的难度要比筑渠高很多。虽然增加了工作量,却能有效地防止自然风化对水渠的影响;而且九牛圳水渠的位置高于江厦村大部分水田的高度,这样一来,村民取水灌溉田地也十分方便。数百年间,江厦村几乎没有对九牛圳有大的修理和维护,而其至今依然通畅,在江厦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很难想象,在没有水平仪等先进测量工具的古代,先民是如何凭借智慧和毅力,在如此复杂的地形上修筑水利的,而且有着六百年的“保质期”,至今滋养着江厦儿女。而今,得益于九牛圳的灌溉,江厦有着丰富优质的稻米产出,这让江厦人的生活富足而宁静,他们善于酿制米酒,制作米食。当然,他们也没有忘记修筑“九牛圳”的牵头人谭明海和他的妻子唐氏。

  在江厦,谭明海是他们的开基之祖,唐氏则被村民奉为祖婆,年年享受宗祠的庙食香火。因为修筑九牛圳,开基江厦,谭明海在岭南谭氏发展史上,也留下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后世子孙不仅在江厦为其修筑了雄伟的谭氏宗祠,传承他的开拓精神。而且筹资,在广州的谭家祠的右面,整理出房间,让其配享其中。

  广州的谭家祠祭祀的是谭宏帙,因此也称“宏帙祖祠”,谭宏帙是后周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陈桥驿兵变之后,为了避祸,南迁韶关,他也被视为岭南谭氏一世祖。在江厦谭氏宗祠内,有一块辞赋体的《省城祠室碑》,这块碑文介绍了谭明海的功绩,同时也说明配祀宏帙祖祠的意义,碑文说谭明海“绍刑部之家声,爰开冈厦,绵弋阳之世德,配祭省垣”,当时公款不足,谭氏子孙踊跃捐资,“集支内子孙在宗祠上签题,以助蒸银之不足。”足可见江厦谭氏子孙对谭明海的敬重。

  九牛圳的开通,使得江厦成为旱涝保收的福地。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有了基本的物资保障之后,谭氏后人刻苦读书,先后修建了挺华书社等读书场所,子弟之中先后出现了谭纶邦、谭冠英文武两进士,这在整个龙门,都堪称榜首,其余举人、贡生也是历朝皆有。抗日战争时期,江厦谭氏儿女挺身而出,与日寇奋勇拼杀,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江厦,俨然成为了龙门文章锦绣之地,英雄热血之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六百年过去了,修渠的人已经隐入历史,成为过去。但是这一泓碧水,依然带着先人们的殷殷期许,灌溉着江厦这片土地。滋养他们的,除了以水溉田,结出的丰稔谷禾,还有先人们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