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黄金之埠炙贤围(一)

来源:羊城区域     2024年06月14日        版次:ZHA12    栏目:    作者:钟土清

  □钟土清

  

  “埠”,部首为“土”,其本意为停船的码头,又可引申为有码头的城镇。地处红海湾畔的惠东县黄埠镇,两面环山,一面傍海,中间环绕考洲洋以及盐洲岛。在出海处,有东虎屿与西虎屿相望,形成“盐洲八景”之一的“二虎守门迎朝霞”。

  黄埠一名,总会让人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黄金之埠、黄金埠头。由黄埠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2013年、厚达587页的大部头《黄埠镇志》,与抄录于2023年、由黄埠龙亨寺管委会在失传100多年的《炙贤志》残损的复印件基础上复原的《炙贤志》(仅27页),不约而同地选用了褚红色作为志书的封面颜色。感谢这两本志书,让笔者能穿越时空,在黄埠的历史烟云中去领略古镇古今。

  黄埠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周朝。盛唐以后,由于中原一带战乱,又不断有人南迁到此。宋朝时,黄埠已有叶春台、红木周、仙子埔、石井埔、三家村、蔗园、大坑埔、新寮埔、龙安村等9个村。其时社会动荡,贼匪横行,民生艰难,炙贤围建成后,上述9个村便迁移入城。1663年,咸溪仔地段的南门村、西社村、东麒麟村、西麒麟村、西门村、南门村、北门村、东门村这八个村称为炙贤约。而居住于咸溪仔地段以南的金带街村、霞坑村、王公村、街尾村、桥头村则称为黄埠约,后两约合并为黄埠乡。

  在黄埠民间,人们津津乐道的当属炙贤围的兴建以及其中的人物故事了。《炙贤志》“李公围城”篇记载,炙贤围的所在地原为蔗园村。时居福建漳州的李云溪喜狩猎。一日,他从潮汕狩猎至蔗园村,自觉此地山水秀丽,必出贵人,决定移居到此。定居下来后,随着对此地人情风俗、山水地理了解的加深,以及为了防御盗匪侵扰,他便与前述9个村的长老商议建城,得到大家的支持。事实上,黄埠四面环山,水聚天心。海上有鸬鹚洲、白马洲、涤山洲,有大坑、北门塘坑、东门坑、寮埔坑,是个好地方。

  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寅年、寅月、寅日,李云溪率众人兴工建设炙贤围,设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其中,东门名东青门、西门名金玉门、南门名肇兴门、北门名拱德门。东、西、南三门才可直通,唯北门须改开东北向门方可出入。筹资村民有翁、潘、李、罗、郑、孙、薛、吴八大姓。崇祯四年(1631年)竣工。

  清朝实行科举制度期间,炙贤围的陈达吉、许用行、薛昶、洪首辟、薛大成、洪晨孚、陈情表、林茂秀、林肇基、梁栋材、梁荣毅、谢宾门等纷纷榜上有名。从1554年开始筑城至1654年,这里出了9个举人、一个翰林、三个贡生。其中,最有名者为《惠东县历史文化资源》记载的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辛已科进士洪晨孚。

  洪晨孚,字寓山、愚山,号存斋,他原籍海丰县杨安都赤石圩元新寨(今赤石镇新城村),童年时曾在海丰准提阁、五龙寺寄读,后随父迁居落籍归善县内外管司炙贤围(今黄埠东门)。从小与哥哥洪晨绂就读皇思扬村“太学堂”,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科文举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洪晨孚赴京中丙戌科,以文才优异荣获三甲解元,为第163名进士,随后考选翰林院庶吉士,由朝廷派遣老师进行满汉书教习。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夏四月,洪晨孚以满书成绩优秀而授官翰林院检讨(从七品),主管公文撰述及实录记载,再充三朝国史纂修官。后改授户部清吏司主事(正六品),分理各省户口、粮储等事项。洪晨孚辞官归里后,主要居住在惠州府城,但他对海丰、归善两地较多关注,积极参与地方志《炙贤志》的编写,《炙贤志》摘录他创作的诗歌50多首。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初五,海丰龙津桥被洪水毁坏,桥东上埔村耆老梁廷辅急公好义,协助知县林寅倡捐重修,洪晨孚为襄助盛举而代为呈报《重修龙津桥疏》。乾隆十一年(1746年),龙津桥东坊突发火灾,40余间商铺及桥坊付之一炬,洪晨孚撰写《重修龙津桥东畔石门小引》和对联记述灾后重建情景,并补书石坊“桥东雄镇”四字。有“与天子同庚”之说。洪晨孚享年64岁,病逝后葬于黄埠的坣头村。村人为洪晨孚修建纪念亭。炙贤围东门有洪晨孚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