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杨红:怀念父亲杨之光

来源:新快报     2022年06月19日        版次:A10    作者:潘玮倩

     ■杨之光、鸥洋1984年合作《天涯》,宣纸,水墨设色,97cmx182cm

     ■2003年11月在杨之光从教50周年纪念上。女承父业——杨红与父亲一起创办杨之光美术中心。

  父亲离开我们六年了。难忘2016年5月23日那天,在广州殡仪馆白云厅举行的杨之光先生告别会,上千人前来送行,天堂在迎接美神。就在那天,让我明白:除了父亲一生不平凡的艺术贡献与人生历程之外,最为人称颂的,是他的品格与为人。我看到在送我父亲最后一程的人群中,有众多学生、亲朋好友、社会各界人士及各级相关领导,还有不少拄着拐杖行动不便的老同事,就连之前为父亲提供过服务的水电工、送煤气工、木工、装裱工……也都来现场默默为父亲送行。时隔多年,每每见到曾经与父亲相识或交往过的人,他们提起他老人家都不禁充满怀念,赞不绝口。

  有人曾跟我说,你父亲名字起得好:之光。

  光,会一直亮着。其实父亲他们这一代,所经历的磨难,是我们现在很难去理解也很难再经历的。但无论经过多少岁月,他留下来的东西,依然发着光,就像他的名字一样。

  这几年,我有空会整理一些父亲的作品图片资料,都是他捐赠给国家的心血力作。看到这一大批曾伴随着我长大的作品,我真觉得父亲这一生是做到了:无愧于这个时代,也无愧于家人与朋友,无愧于学生与同事,无愧于自己,而想做到这个,很难。所以我每次在整理的时候,都觉得沉甸甸的,有时甚至会起鸡皮疙瘩,因为一接触到父亲的作品,便感到如此熟悉:那些年代、那些人和物、那些情感、那些笔墨技法,一切都太真实了。因为真实,所以才感人,这对一个艺术家是最重要的。尽管他所属的时代有他的局限,但,真诚,这一点无价,也是最难能可贵。

  这几年,我总是在想,一个人走了,可以带走什么?可以留下什么?

  父亲杨之光,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的艺术家,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他在每一个年代都创造出了有代表性的形象语言。在创作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精品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坚定的艺术理想和文化自信,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故鼎新、扎根生活、开放兼容的艺术精神。他与他的作品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力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早已融成一股撼人力量,其社会意义已超出美术范畴,而进入到文化史的创造与书写之中。

  父亲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耕耘教坛数十载,身体力行履行其教育家的职责,传播着崭新的艺术与教育观念,也提升了社会对新观念的认知。他早年致力构建现代人物画教学体系与晚年开创青少年创意教育体系,成为时代精神的传播者,培养了大批优秀美术人才与未来年轻创新人才,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20年前他在感召我回国与他共同创办“杨之光美术中心”的时候说的一句话,言犹在耳:“中国少一个画家,没有多大关系;但教育没有人去做,那损失就太大了。”他以教育家超乎常人的前瞻性,心系国家命运与未来,晚年还全心致力于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提倡“创意从娃娃抓起”。他对我们杨之光美术团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艺术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教育的生命是无限的,我的教育生命是由你们去延续,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父亲早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陆续将他的毕生心血逾1200幅作品,捐献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等。作为父亲,他从未想过要把作品留给子女,他的理由很简单:我这些作品来自于人民,应归还于人民。作为父亲,他是以言传身教来影响子孙后代。他总说,一个人不要太计较,要舍得付出;不要怕困难,困境可以锻炼人。因此,当有人问我“你父亲捐出的作品,现市价近两个亿了,你不感到很亏么”这类问题时,我是很坦然的。因为我仍觉得自己很富有:父亲留给我的,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我和我的孩子都将终身受用。

  这些都是父亲留下的。而他带走的,是后人对他无尽的怀念与敬仰。

  这几年,我思考更多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还有未来,我们后代所属的时代,已经不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了。该怎样去传承优良传统并开创时代先河?该怎样在这个时代,做自己应该做的,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做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家人、无愧于朋友、无愧于自己的事?就我个人而言,我回国从事儿童创意美术20年了,早年在杨之光美术出来的学生,很多都已大学毕业,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如今越来越多的学子,在我眼前一年一个样。越来越多的家庭,一胎来学了,二胎又来了。我多年呕心沥血带领团队所做的创意教育基础系统,在全国多个城市开枝散叶,这固然让我有成就感,但往往会突然让我怦然心动的,竟会是生活中不经意听到的一句:“你去哪里?”“我去杨之光!”或经常听到的“外卖送哪里?”“送杨之光!”这样的声音,日复一日围绕在我们平凡生活的周围,于我而言,颇为动听!

  人生无常,人生也平常。如果父亲在天有灵,地下有知,相信他会喜欢我们热爱生活,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发光发热!“先学做人,再事丹青”,父亲书写的这句座右铭,已成为广州美术学院校训,也是杨之光美术的校训,也是我要一生恪守的承诺。

  又一个父亲节来临,千言万语化成一句:爸爸,我想你了!来生我们再做父女!

  (讲述者杨红: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之光美术品牌创始人)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