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 |
2022年9月3日上午,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的2022年“社科服务走基层”学会科普系列活动之“明清以来广州的城市建设与景观变迁”第二场讲座“走近清代广州十八甫:水烟、银楼、五金铺”在广州市荔湾区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举行。此次讲座活动由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承办,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黄超教授作为主讲嘉宾进行主题演讲,得到广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广州市荔湾区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的支持。 讲座的开头,黄超提出,在中西交流研究中的物件和文献材料中看到频繁出现的“十八甫”字眼,于是将不同物件和历史图像中的“十八甫”痕迹关联起来——“水烟、银楼、五金铺”,例如在中国西南地区和德国、英国、奥地利等国发现的水烟袋上常见刻有“十八甫”的字样,因此他认为广州“十八甫”地名的传播面有可能比广州“十三行”地名的传播面要大。 黄超从清代、民国时期、现当代记载“十八甫”的文献,发现对于“十八甫”的解释众说纷纭,因此试图从西方文献、历史影像与图像和地图等来展现十八甫真实样貌。他认为广州传统生产与买卖“五金”的店铺主要经营“金、银、铜、铁、锡”相关的制品,而广州十八甫是五金铺最为集中的区域。范岱克教授发现过一本藏于大英图书馆关于1877年商业、手工业概览的外销画图录,其中就有“粤有店银器铺”“西城金铺”等图片。此外,外销画中也显示“睇银师”一类鉴定真假银币的专业人士,也存在锡器铺工匠制作的画面,画面中显示工匠们在进行打磨、抛光、焊接等传统工艺的工作。黄超特别提到茶叶罐在锡器铺中的制作,不少海外发现的茶叶罐就写有“十八甫”字样或“汕头”“潮阳”的字样。 他最后总结道,以往我们较多关注广州十三行的历史研究,但其周边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史关注较少,因此也需要关注并积极进行各方资料的收集,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新问题与新特点。他进而建议荔湾区政府乃至广州市政府能够重视“十八甫”的研究工作,争取借助活化“十八甫”来更多地激发广州城市活力。(潘玮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