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执笔有定法还是无定法?书法家怎么说

来源:新快报     2022年11月06日        版次:A13    作者:邱治

     ■网上有人复原龙睛法。

    

     ▲《女史箴图》中有古人执笔的信息,和现代人拿笔的方法挺相似。

    

    

    

    

    

  ■收藏周刊记者 邱治

  但凡学习书法,第一课总要先学如何执笔。对于初学毛笔书法的人来说,这第一课就很困惑:书籍记录的方法有很多种,看别人的执笔也不尽相同……说法很多,哪种是对的?究竟是执笔有定法,还是执笔无定法?

  把人绕晕的诸多名称

  历史上关于执笔、运笔的名称,花样多而且玄虚,能把人绕晕。

  比如清人何绍基的“龙睛法”。要用三指执笔,用食指、中指的指尖放在笔管前面,拇指抵在笔管里侧,皆作弧形握住笔管,使虎口呈正圆形,像龙眼一样。若虎口变成扁形,便叫“凤眼法”。

  还有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介绍“鹅头法”:“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向,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名指外拒,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大令亦云飞鸟以爪画地。此最善状指势已,是故执笔欲其近,布指欲其疏,吾子之秘之。”

  更有浙江平湖人戈守智,他在《汉溪书法通解》里总结了十二种执笔法,分别是:拨镫法、拨镫枕腕法、平覆法、平覆枕腕法、握管法、单包法、捻管法、撮管法、提斗法、三指立异法、两指立异法、握拳法。

  邓散木就认为:“(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不少有关书法理论和学习方法的名著。但这些著述,有的偏重于理论,令人看了莫名其所以然,有的把书法说得十分神秘,令人望而生畏。”

  对于这样把书法神秘化的做法,其实早有人明确反对。张之屏在《书法真诠》中认为,历代有关笔法的撰录“谬诬相承转相神圣”“遂致美术几同魔术焉”。浙江余绍宋在《书画书录解题》直斥有关笔法技巧的吹嘘。钱振锽也曾感叹:“大抵古人执笔只求其便,今人执笔只求其难,吾不能不伤今人之愚矣。”

  对于这种过分渲染书法“秘技”的原因,学者也有论述。张元机就撰文表示:“自东汉后期开始一直到初唐,是我国书法史上对‘法’的过度渲染期。这种情形的产生,既有王权支配的作用也有社会层面的利益关系。”在古代中国,因为文字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把书法说得难而又难,以增加书家地位便于从中获利,这就形成了这一时期的风气”。典型例子就比如《太平广记》:“钟繇尝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座中,苦求不予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发其冢而得之,书遂大进。”《太平广记》是北宋太宗皇帝命人收集前朝轶事汇编而成。实际可考钟繇长韦诞28岁,早韦诞23年去世,怎么有先人盗后人墓的道理!

  执笔方法与起居方式对应

  古今这么多执笔法是怎样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沙孟海就尝试荡清执笔法的历史迷雾。他从古画和考古方面切入,将从古至今的执笔法以历史发展的角度重新梳理,认为唐代及唐以前都是斜执笔,如今竖脊端坐、笔管垂直的姿势则是随着宋代以后高案高椅的使用才出现的。沙孟海在《古代书法执笔初探》中直言:“如果认为从古以来执笔方式就是这样,或者认为今天我们把钟、王等人执笔方法学到手就能解决书法上一切问题,就能成名立家,那是错误的,没有历史观点。”

  这一观点得到学界的认同。

  在唐代以前,人们写字大多双腿跽坐于席上,一手拿着竹简或者纸卷,一手拿毛笔。那样的姿势,用三个手指执笔很方便——那样的执笔方法和现代人拿钢笔很接近。“笔在空中,可作六面行动。即前后左右以及提按也”。所以当时书家写的字,笔画是灵动的。

  到了宋代,高桌高椅成为主流家具,人们坐在椅子上写字。这时,纸摊平在桌子上,为了让笔立起来,书写者就只好改变执笔方法,才能让笔垂直纸面。也因为手是搁在桌面上,所以就没有以前那么灵活,笔画就呆板了。为了补救,就有人想到把手腕胳膊都悬空起来。启功就认为:“所谓的悬腕是宋朝人才想出来的办法,而古代没有悬不悬空的说法。”

  生活方式改变,执笔方法也相应改变。对于现今读者,这个知识应该算是一个常识。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特别是在有关古代(唐宋)坐具考古情况对外出版披露之前,这一点在大众中远未到达普遍认知的程度。

  这个空缺,也给执笔法在明清时期继续神秘化留下了空间。

  书法家怎么说

  沙孟海:现代人不必追求古代执笔方法

  毛笔的执笔方法,自古以来层出不穷,较有名的有“单钩”“双钩”“两指法”“三指法”“四指争力法”等。但是,虽然说“把笔无定法”(苏轼语),但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拨镫法”(文中认为“拨镫法”就是“五字法”)逐渐被奉为经典,成为我们今天通用的执笔方法。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因为:第一,名人效应。第二,便于运笔……今天我们执笔姿势是积累历代祖先的经验,特别是宋以后应用高案高椅,坐式不同,执笔姿势自然而然相应的改易,今天的姿势可说是适应今天生活用具的一种进步形式。我们学习书法,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破除迷信,不需要也不可能回复到古代生活,追求古代执笔方法。如果认为依照古代执笔姿势才会写出好字来,那就是错误的。

  沈尹默:五字法最合理

  书法家向来对执笔有种种不同的主张,其中只有一种,历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它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唐朝陆希声所得的,由二王传下来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笔管是用五个手指来把握住的,每一个指都各有它的用场,前人用擫、押、钩、格、抵五个字分别说明它,是很有意义的。五个指各自照着这五个字所含的意义去做,才能把笔管捉稳,才好去运用。

  费新我:执笔可各随己意,不必拘泥

  以指执笔,我们只要根据“虚掌浅握、五指齐力”的原则,五指又按“拨镫法”的分工,尽可依自己的方便和习惯而稍加变动。这是一般坐着写字适用的。还有叫“捻管法”的,是适宜于立写时用的。叫“撮管法”的,是适宜于题壁及写大标语用的。叫“提斗法”的,是执提斗笔时用的。由此可见执笔的姿势和方法总以适合应用为主……可各随己意,不必拘泥。我们又要吸收前人经验,又要各自适用,所以还有“执笔无定法”的说法。

  邱振中:没有唯一正确的执笔法

  书法史上,执笔方法一直在不断演变,因此永远不会有什么唯一正确的方法。然而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是不能违背的,例如必须便于进行各种复杂的操作。我们所建议的方法使指、腕各关节处于自然而放松的准备状态,随时可以调整力量,朝各个方向灵活地运动。当然,由于每人手部构造不一样,执笔的外观会有一些区别。

  启功:执笔就像拿筷子 怎么舒服怎么来

  据我个人的看法,手指执笔,当然是写字时最先一道工序,但把所有的精神全放在执法上未免会影响写字的其他工序。我觉得执笔和拿筷子是一样的作用,筷子能如人意志夹起食物来即算拿对了,笔能如人意志在纸上划出道来,也即是执对了……夹自己碗边的小豆,夹桌面中心处的一块肉,还是夹对面桌边处的大馒头,当时的办法必然会各有不同。拿筷时手指的活动,夹菜时腕肘的抬法,从来没有用筷夹菜的谱式,而人人都会把食品吃到口中。

  书法上关于指、腕、肘、臂等问题道理不过如此,按各个人的生理条件,使用习惯,讲求些也无妨碍,但如讲得太死,太绝对,就不合实际了。

  链接

  五字执笔法

  现在最流行的一种执笔法。所谓五字执笔法,包含擫、押、钩、格、抵五种指法。“擫”是大拇指指肚部分紧贴笔管;“押”是食指与大拇指相对夹持笔管;“钩”是中指钩住笔管;“格”是无名指甲、肉相连处挡住笔管;“抵”是小指紧贴无名指以辅助之。

  因为五字执笔法有合理易学的一面,得到不少书法家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