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业主成立志愿小分队 小区里面设点测核酸

来源:新快报     2022年11月26日        版次:A05    作者:王彤 李佳文 庄嘉宝 高镛舒

     ■党员叶振林积极协调小区内的居民志愿者率先成立“志愿核酸小分队”。

     ■吴莉主要负责扫描核酸码。

     ■小区居民送给志愿者的礼物。

    

  近期,一些小区居民自发成立核酸检测小分队,在小区内设点做核酸。居民点赞:下楼做核酸,方便又安全,邻里关系也更亲近了!

  率先组织“志愿核酸小分队” 成功做法获推广

  叶振林

  ●职业:广州市委组织部公务员

  ●抗疫工作:协调小区居民组成的“志愿核酸小分队”成立运转

  如何保障安全、有序地测核酸,是临时管控区域里市民关注的热点。家住海珠区下渡路雅乐街的广州市委组织部党员干部叶振林在下沉社区协助抗疫的过程中,积极协调小区内的居民志愿者率先成立“志愿核酸小分队”,采样的“大白”、信息录入员、维持秩序的人员全部都是小区业主。“临时管控措施延续一天,我们就坚持一天。如果有更多的小区拥有像我们这样的小区内核酸点,交叉感染的风险有望进一步降低,战胜疫情也更有希望了!”叶振林说。

  “小区居民到小区外做核酸,容易增加感染风险。设置一个小区里的核酸点,既方便又安全。”参加抗疫以来,叶振林深入了解核酸检测的工作要求,把自己的建议发到了海珠区赤岗街江景社区十四网格党员志愿者微信群,同时在小区里寻找志同道合的业主。他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响应。小区里,来自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傅向军和郑明奋、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医生秦伟立刻站了出来,退休医生王小玲也义不容辞地加入核酸采样医疗岗位。

  “如果小区志愿者能够组织核酸采集,在本小区设点,你们看可好?”叶振林联系街道、社区提出请求后,立刻得到了街道和社区的支持,核酸扫码、验码等核酸防疫培训也马上落实到位。很快,小区里由志愿者运营的核酸点就运转起来:每天傍晚6点,叶振林联系社区报备第二天参与核酸采样的医疗人员、扫码人员、秩序维护人员详细名单,晚上8点社区对接第二天核酸采样的开展时间。第二天清早,社区把核酸采样所需要的试管试剂、咽拭子、消毒液、防护服送到小区。志愿者队伍随即上岗,9:30-12:00,小区近千人分批下楼做核酸,下午1点钟,社区工作人员取走核酸样本。

  核酸小分队运转高效、科学秩序,方便又省时的做法引得居民纷纷点赞,更有不少社区得知后也自建“核酸小分队”,为本小区的居民服务。

  “大家都非常齐心,力往一处使”

  吴莉

  ●职业:自由职业者

  ●抗疫工作:扫描核酸码

  11月18日上午,家住海珠区柏蕙花园的吴莉在小区群里看到一条消息:“我们小区有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为何不申请小区内验核酸?”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想法迅速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柏蕙花园附近住宅小区集中,每到大规模核酸检测,位于小区外的核酸检测点都会大排长龙,再考虑到传播风险增加的可能,居民都希望小区内能增设核酸检测点。

  居民的想法得到了物业公司和居委会的支持:由业委会和物业公司招募志愿者,居委会提供核酸检测所需的各类物资。有邻居提出疑虑:小区是否有足够的核酸采样人员?“我先生加入了公司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参加过几次由团市委组织的核酸采样线上培训,这说明核酸采集只要经过专业培训就可以上岗。”吴莉安慰大家,并和丈夫一拍即合,立刻报名成为志愿者。

  当晚,一支由居民自发组织的核酸检测志愿队诞生了,退休护士、高校老师、医院工作人员、央企员工……居民不断加入,至今已有49人,当中有医学背景和培训经历的成为“大白”采集员,其他则负责查验健康码、扫描核酸码、维持秩序、监督物资等工作。

  吴莉主要负责扫描核酸码,她还记得23日那天,自己扫了至少500管。“不要看扫码好像很简单,但一只手长期举着手机,一直低头往下看,时间久了两眼冒金星,肩膀和颈椎都很累,一上午下来头很晕。”虽然辛苦,但吴莉知道这份辛苦很有意义,“我女儿6岁,她奶奶带她下楼做核酸时,她认出了我和她爸爸,很自豪地指着我们俩对她的小伙伴说,‘这个是我妈妈,那个是我爸爸,他们今天做大白了!’”吴莉觉得,他们做志愿者不仅能服务他人,还能对孩子言传身教。

  同住一小区,都是一家人,小区自发组织核酸检测一周以来,大家都感受到满满的人情味。学生要上网课,志愿者主动引导他们优先检测;宝妈们众筹购买华夫饼和牛奶,附上孩子手绘的感谢卡片送给志愿者……“大家都非常齐心,力往一处使,大家彼此都非常体谅。”吴莉说,做志愿者时,不认识的业主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彼此变得很亲切,“我们还相约疫情结束后一起带着孩子去徒步和野餐。”

  我的抗疫日记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医生于丁:

  千千万万的志愿者

  和我们一样,

  为抗疫付出了许多

  11月1日,接到紧急通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白云4队攻坚队(白云4队)火速组建,我报名加入,增援白云区抗疫工作。这段经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抗疫不只是医务人员的事,只有所有人团结起来,力往一处使,才能达到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果。

  回望这段经历,我非常感谢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志愿者黎庆林。他是广州市白云区供销总公司的一名员工,我们俩组成“防疫小组-第28组”每天都在封控区内挨家挨户测核酸。在共同执行任务时,黎庆林为我分担了相当大一部分工作,他主动帮我背着几百套检测拭管、带着备用酒精、拿着黄色垃圾回收袋、备用采样器……简直就是我的“移动补给站”。

  有时候,他看我太累了,就会说:“于医生,你慢点,我先上去敲门。”有时候,我们组任务完成了,别的组需要支援时,他也毅然跟我一起,继续支援其他队伍,他说:“我体力好,多干点没有关系的,你们医务人员这么团结,我们也不能拖后腿!”

  白云区抗疫的经历,和志愿者合作搭档工作的日子里,让我认识到,抗疫不单是医务工作者在努力,是千千万万像他们这样的志愿者一起在努力。他们和我们医务工作者一样,在全民抗疫的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同时,将心比心,更加需要感谢的,是封控区的居民,他们真的非常不容易。为了自己的小家不被感染、为了邻居之间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为了整个网格区早日解封,他们听从安排,足不出户。有时由于社区接收的信息太多,一时间人手不足,需要优先解决老、幼、病、孕等特殊人群的困难,他们也都能耐心等待。

  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天气热,只怕被误解、被指责。很幸运,加入攻坚队以来,我遇到的都是最大的善意。当爬楼气喘吁吁时,身边的战友会关切地问:“你还好吗?爬完这一栋,休息一下吧。”当为居民做完核酸采样时,他们真诚地对我说:“真是辛苦你们了。”这一切,都是支撑我的动力。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彤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佳文 庄嘉宝 高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