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一周年 带来了哪些变化?(1)

来源:新快报     2022年11月26日        版次:A06    作者:杨喜茵 高京

     ■新华社发

  法官: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等问题都可 保留证据,依法维权

  似乎永无止境的广告推送、一条接一条的垃圾短信、一个又一个的诈骗电话……注册一个APP、填写一次资料都会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的困境。如今,数字经济的发展便利了民众的生活,但民众也承受着个人信息泄露、非法买卖、过度使用等情况。

  今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保法》”)实施一周年,其颁布对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数字时代,民众又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近期,新快报记者对话法官、律师、高校专家,共同探讨在数字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一系列热门话题。相关法律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个保法》的实施让处于相对弱势的个人消费者拥有了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盾牌,民众对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的意识有所提升,诉讼维权的积极性提高。

  ■统筹:新快报记者 高京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喜茵 高京

  小小剪贴板也能侵犯隐私

  市民李某某在使用某公司运营的APP时发现,该APP存在未经用户同意监测、收集手机剪贴板信息的情形。李某某认为,剪贴板可以存储身份证号、手机号、照片等涉及隐私的个人信息,但该APP的《隐私政策》没有包括将收集手机用户剪贴板信息的说明,也未履行告知提醒义务征得用户同意,某公司的行为侵害其个人信息权益以及隐私权。故诉至法院,要求某公司删除未经许可收集的信息、停止未经其许可收集剪贴板信息、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

  广州互联网法院受理了这一案件,法院生效判决认为,案涉APP在其《隐私政策》中并未列举用户剪贴板信息。用户成功安装APP后,手机页面显示的APP权限内容也未包含剪贴板信息,结合鉴定意见和某公司的答辩情况,可以确认某公司未经李某某许可,对其剪贴板信息进行监测和读取。案涉APP未经许可监测、读取李某某手机剪贴板信息的行为侵害李某某的隐私权。故判决某公司向李某某赔礼道歉。

  经审法官李朋认为,该案明确用户手机存储空间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手机剪贴板作为手机存储空间的一部分,亦属于个人隐私。

  个人信息处理易产生纠纷

  李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APP未经许可监测、读取手机剪贴板的行为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个保法》确立了“告知-同意”机制,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时,除了法定的情形外,均应依法告知个人,取得个人的同意,并应确保个人的同意是在其充分知情之后做出的。在告知方式上,应该显著便于个人发现,告知用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清晰准确,确保个人能够充分理解,还应当根据环境与情景的不同进行调整,优化告知内容的展现形式。

  “互联网平台、手机APP作为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按照隐私政策,以用户知情同意为前提,严格根据法律规定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主动告知收集的个人信息种类,切实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权益。”李朋表示。

  以广州互联网法院为例,该院自2018年建院以来,受理涉隐私权、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件共有89件。在这些案件中,用户在接受互联网平台或其他经营者提供的服务时,因互联网平台或者其他经营者对其个人信息的处理而产生纠纷的占比最高,约占此类案件数量的66%。

  信息黑色链条成牟利工具

  除此之外,因个人信息泄露而产生的黑色链条,成为了不法分子获取非法利益的方式。今年10月31日,广东高院发布个人信息保护典型案例中的这一则涉快递行业的典型案例:蔡某和庄某于2021年12月1日入职于某物流公司,蔡某负责分拣快递包裹,庄某负责扫描快递包裹。2021年12月2日至10日期间,蔡某与庄某合谋利用上班的便利,用手机对快递包裹上的快递单拍照,非法获取寄件人、收件人的个人信息,再以每条信息1.3元至1.5元不等的价格,非法出售8000多条公民个人信息给李某,从中非法获取12884元。经过审理,广东省普宁市人民法院判处蔡某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15000元,追缴其违法所得12884元。

  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近一年来在广州互联网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不满差评商家擅自公布消费者个人信息、手机APP未经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等典型案例,甚至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还被批量贩卖,这不仅侵扰公民生活安宁,更是破坏了社会公共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从涉案的领域来看,手机通信、快递物流、医疗保险等行业都值得关注。

  律师说法

  任何时候个人利益遭受侵害 可到法院提起诉讼

  在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律师看来,《个保法》实施一周年之后,整个社会层面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对此的关注度都有显著的提升,特别是涉及个人数据的接触和处理,都比以前更加重视。

  李旻在个人信息保护的领域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他认为,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并不是从过去一年才开始的,其实早在智能手机出现后,各方就已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李旻看来,《个保法》出台之后,公民更有针对性地了解自己在哪些权益层面应该得到保证,哪些情况下对方的行为是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另据李旻观察,国家近一年对于企业违规使用数据和处理数据的打击力度还是很大的,而从企业端的角度来讲,对于数据合规的要求也越来越明显。

  李旻建议,无论任何时候,如果个人利益遭受侵害,都可以到法院提起诉讼,让对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一旦面对相应问题,不用紧张和害怕,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虽然诉讼相对投诉维权会有一点复杂,但是从自身权益角度讲,诉讼是非常好的途径和手段,也是一个正向的引导过程。所以日常对于法律的接触和深入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李旻说。

  数看个人信息保护

  80.26亿

  今年7月2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