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一周年 带来了哪些变化?(2)

来源:新快报     2022年11月26日        版次:A07    作者:杨喜茵 高京

    

    

  法官: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等问题都可 保留证据,依法维权

  保护个人信息小妙招:

  快递最好寄到驿站 作废单据要销毁

  生活中,窃取个人信息的套路令人防不胜防,民众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广州互联网法院李朋法官建议民众无论是线上线下都要谨慎填写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填写姓名、电话、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在填写快递收货信息时,如选择快递驿站等自取方式,不必精确到住址的具体门牌号。”李朋说,“在处理个人信息痕迹时也要格外细心,在上网时如有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内容,一定要及时退出、删除痕迹或者销毁;纸质文件通过碎纸机等工具进行销毁,将含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进行涂抹或销毁。”

  李朋法官还提醒,民众在使用各类APP时谨慎授权,在授权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授权的内容,对于使用该软件没有必要的权限关闭。对长期不使用的平台或者网站及时取消授权、或者注销账号。在使用个人信息时要防止泄露,在使用完相关的证件时,及时删除手机里的照片。在使用复印证件时,最好在空白处写上复印件的用途。

  对话广东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所导师许哲:

  《个保法》令个人信息保护有了盾牌

  问:《个保法》实施一年以来,从您的角度来看,其颁布对整个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和促进?

  答:首先,《个保法》确立了一系列的原则以及基本权利让处于弱势的个人消费者拥有了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盾牌。

  其次,产业信息开发有了规则。规范信息开发行为,保证个人信息被合理利用与开发,可持续性地产生更好的数字产品以更好地服务民众。

  再次,社会信息发展有了保证。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产业信息开发的同时,明确数据权益归属,让数据进入市场中,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数据共享,才有可能真正释放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潜力,以推动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最后,国家信息安全有了抓手。《个保法》设置了“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个人信息跨境提供规则,要求因业务确需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的,应当满足安全评估、个人信息保护认证、订立标准合同等条件。至此,国家信息安全在境内和境外两个方向上具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问:这一年以来,《个保法》堪称一个热门的法律,那么接下来在哪些层面可以作为重点抓手,来继续推动这部法律?

  答:个人信息权利具有复杂性,《个保法》对其并没有加以明确规定,而是规定了个人信息权利束,而采用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模糊表述。该法从44条到47条规定了知情权、决定权、查询权、更正补充权、复制权、删除权、可携权等权利。

  个人信息权利体系的发展,可将个人信息自决权作为个人信息权利的出发点,建立监护个人信息自决权的相关制度,并以司法实践为实践土壤,以宪法人格权和通信自由权理论为法理依据,摸索个人信息权力体系的发展与整合,将其最终形成有机联系、互相协同的统一整体。

  问: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家层面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越发重视。除了《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之外,其下面还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等细则。请您展望一下这一领域的美好愿景,还有哪些相关内容将会出台?

  答:例如如何对大型数据平台(守门人)的划分与分类管理细化与外国法律、国际规则的互动与冲突处理,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等。

  法官建议

  遇到侵权如何处理?第一时间保留好证据!

  《个保法》的实施,令外界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处理的意识有所提升,但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等问题时,究竟该如何进行维权呢?李朋法官表示,遭遇此情况时,首先要保留好证据。

  “第一就是要及时截屏,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通过在线区块链存证等方式及时固定证据。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可以发现如今民事主体对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的意识显著提高,诉讼维权的积极性提高,随着当前证据保全越发便捷,个人自行参诉即不聘请律师的应诉比例显著增加。”李朋说。

  不过,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往往比较隐蔽,当你发现时,侵权行为已经发生,甚至个人在遭遇个人信息泄露时往往难以举证,因为不少APP在第一次使用之后再登录,很多选择场景已经没有了,普通人很难及时固定有效的侵权证据。更重要的是,由于个人信息侵权具有技术性,普通消费者往往只能掌握表面的操作过程,对于平台方背后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则无法深入了解。李朋认为,普通消费者和信息处理者在举证能力上实力悬殊,消费者的举证可能会受到限制。

  对此,《个保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损害,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该规定确定了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即由个人信息处理者来证明其没有侵权,同时《个保法》也明确了公益诉讼制度。

  今年7月11日,由越秀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广东首例向互联网法院提起的涉“人脸识别”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公开宣判。广州互联网法院判决4名被告立即停止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害,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公开赔礼道歉并以行为补偿弥补损害,被告需要通过开展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警示教育、公益宣传、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行为补偿,以弥补和修复其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的损害,消除不法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

  数看个人信息保护

  514款

  《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工信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组织对208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通报违规1549款,下架514款,有力整治违法违规行为。

  188宗

  记者以“个人信息保护”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搜索,光是2022年与之相关的纠纷判例就有188宗。

  501件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消息,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000余件,同比上升近3倍。2021年广东检察机关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501件,超全国案件数六分之一。